建国后周恩来数次邀请张发奎,张发奎婉拒:我两边都不会去的

72 2025-07-19 00:06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张发奎是个挺有意思的人物。他是国民革命军里响当当的将领,打过北伐、抗过日,战功赫赫。可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却没跟着潮流走,既不回大陆,也不投台湾,而是跑到香港过起了低调日子。面对周恩来好几次伸出的橄榄枝,他态度很坚决:“我两头都不会去的。”这话听着简单,背后却藏着不少故事。

张发奎,1896年9月2日生在广东始兴县一个客家人家里,小时候家里不富裕,靠私塾念了点四书五经。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才15岁,所在的学校因清廷垮台关了门,他只能回老家。但革命的火苗在他心里点着了。1912年,他考进广东陆军小学,跟薛岳、叶挺这些后来牛气哄哄的人物成了同学,还偷偷加入了同盟会,立志跟着孙中山干革命。

1914年,他从陆军小学毕业,又跑到武昌第二军官预备学校深造。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搞护法军政府,他加入便衣队,当过孙中山的贴身护卫。1922年陈炯明叛乱,他带着部队死守广州,护送孙中山脱险,这事让他名声大噪,还得了个“大王”的外号,升了团长。

北伐战争是张发奎的高光时刻。1925年,他当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旅旅长,第二年带兵打北伐。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这些硬仗,他带着第四军打得漂亮,纪律严、作风硬,被人叫“铁军”。1926年汀泗桥战役,他直接指挥部队干掉吴佩孚的精锐,抓了敌军军长,北伐能赢他功不可没。后来他升成第四军军长,成了革命军里的核心人物。

但1927年国共分裂,他站错了队。宁汉分裂时,他支持汪精卫,反蒋介石,政治上吃了亏。南昌起义时,他手下的叶挺和贺龙跟着共产党干,他却得去镇压,心里挺不是滋味。之后他又在广州搞政变,支持汪精卫赶走桂系,可没多久广州起义又让他去收拾残局,最后只能下野,暂时退出舞台。

抗日战争时,张发奎又回来了。1935年,他跟蒋介石说“只有抗战能救国”,被派去打日本。他当过第八集团军总司令、第四战区司令长官,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昆仑关战役都有他的身影。1937年淞沪会战,他指挥炮兵轰了日军旗舰“出云号”,1939年粤北战役,他带兵硬扛日军一个月,虽然守军全牺牲,但拖住了敌人。

1945年日本投降,他负责华南受降,升了陆军二级上将。可1946年他当广州行营主任时,反对蒋介石打内战,慢慢被边缘化。1949年2月,他当了陆军总司令,可没干多久,6月就辞职去了香港。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张发奎已经定居香港,不想掺和国共两边的争斗。新中国刚起步,缺人手,周恩来瞅准了张发奎这号人物——军事能力强,北伐时跟共产党合作过,抗日也干得漂亮,是个能用的人才。于是,周恩来几次派人找他,希望他回大陆出力。

第一次是1949年10月14日,广州刚解放没几天,周恩来通过叶剑英联系张发奎。叶剑英是他老同学,关系铁,写信回忆当年一起打仗的事,讲新中国的未来,请他回广州看看。这信送到香港张发奎手里,他看完没啥反应,就说“谢谢,我不回去”,直接回绝了。

第二次是1950年初,周恩来又找了李朗如出马。李朗如是张发奎北伐时的老部下,俩人挺熟。他专程跑到香港劝说,讲新中国咋样咋样好,张发奎听完还是那句“我累了,两边都不去”,态度没变。

后来,周恩来还找了李济深和蔡廷锴接着劝。李济深是国民党老同事,蔡廷锴是抗战时的战友。1950年夏天,蔡廷锴带了新政府的计划去香港,跟张发奎聊新中国的政策,想让他动心。可张发奎还是老样子,静静听着,最后说“我不去大陆,也不去台湾”,没一点松口的意思。

周恩来这边劝得挺用心,找的都是跟张发奎有交情的人,话也说得诚恳。但张发奎就是不点头,态度很明确。

国民党那边也没闲着。蒋介石亲自写信给张发奎,许他高官厚禄,请他去台湾帮着“反攻大陆”。1950年春,国民党派人送了信过去,张发奎看都没多看,随手扔一边,说“告诉蒋先生,我不去”。后来蒋介石父子又试了几次,他压根不理,连信都懒得拆,直接丢了。

张发奎为啥这么硬气?他自己跟朋友说过:“我这辈子站错队太多次,汪精卫、蒋介石都让我失望。”他觉得自己没完成孙中山的理想,心里有愧。加上政治翻来覆去,战争打得他也烦了,他不想再跳进国共的坑里。1949年他还跟李宗仁密谋过“第二次西安事变”,想逼蒋介石停内战,结果没成,这事更让他觉得政治没意思,只想清静。

张发奎这人,经历太丰富,也太坎坷。早年跟着孙中山干革命,满腔热血,后来北伐打得风生水起,可国共分裂后,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支持汪精卫反蒋,结果汪精卫靠不住;抗战时为国出力,可内战又让他跟蒋介石理念不合。他打了一辈子仗,见多了政治的弯弯绕绕,也看透了派系斗争的虚伪。

新中国这边,周恩来请他回去,他不是不认可新政府,而是觉得自己跟不上趟了。他跟共产党合作过,但也镇压过起义,身份尴尬,回去了怕不好定位。国民党那边,蒋介石拉他,他更没兴趣,觉得蒋搞独裁、内战,早就不值得跟了。他说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话挺有深意,他可能觉得国共两边都像水,载过他,也差点淹过他,他不想再冒险。

还有,他那时候50多岁,打仗打累了,心态变了。他在香港有房子有老婆,日子过得下去,何必再去折腾?所以他就选了条中间路,两边不靠,自己过自己的。

1949年6月,张发奎带着老婆刘景容定居香港,住九龙一栋普通房子里,生活简单。每天早上散散步,看看报,关心国家的事,但从不掺和。1950年春,周恩来和蒋介石的信一块儿来了,他没啥大反应,把信扔了,继续过日子。

1955年,刘景容信了天主教,第二年张发奎也入了教,精神上多了点寄托。他常去教堂,跟街坊聊聊天,融入香港生活。他不碰政治,但也没完全不管事。1956年,他在香港崇正总会当名誉会长,帮客家社区搞文化活动,出钱建学校,算对老家有点念想。

1971年,他在崇正总会讲过一次话,回顾自己打仗的日子,说军人得为国家,不为派系,语气挺感慨。1972年,他应邀去台湾见了蒋介石,俩人聊了聊,他没啥政治承诺,回来还是低调。晚年他身体不行了,但脑子清楚,主持写了《抗日战争回忆录》,想留点东西。

1980年春节,他回始兴老家看了看,挺感慨。同年3月10日,他在香港养和医院去世,84岁。按他愿望,遗体葬回老家,1992年刘景容也葬那儿。

张发奎这人挺复杂。从革命小伙到铁军大将,再到抗战英雄,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不少痕迹。可晚年他不回大陆也不去台湾,选了香港隐居,挺让人琢磨。他不是没本事,也不是没立场,而是看透了政治的套路,不想再当棋子。

他拒绝周恩来,可能觉得新中国虽好,但自己不适合;拒绝蒋介石,是彻底对国民党失望。他这句“我两头都不会去的”,听着倔,其实是种坚持。他用半辈子打了仗,最后选了安稳,挺接地气,也挺有内涵。

要是他回了大陆,历史会不会变?不好说。他要是去了台湾,可能也就是个摆设。总之,他这选择,是那个乱世里一个老兵的真实写照。你咋看他这人?这事有啥想法?欢迎聊聊。

下一篇:穿越成罪臣之子,他誓不退缩,终成诗仙,女帝竟欲抢他做夫婿!
上一篇:智擒小鬼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