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利用率分析:无纸化系统的空间管理革命
66
2025-08-05
这是一份来自达索系统BIOVIA品牌首席科学家Stephen TODD的自述:
2000年1月4日,我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当时我刚完成博士后研究,在英国剑桥的分子模拟公司(Molecular Simulations Inc.)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业界工作。我担任材料科学培训协调员,主要负责公司的 Cerius2 产品。入职当月月底,我就因参加在美国举行的材料科学业务部门会议首次体验了时差,这段经历格外难忘。
在那里,我不断听到关于一款新产品的传闻 —— 一款能在 Windows 系统上运行的材料建模解决方案,同时支持 Windows 和 Linux 服务器。对于习惯在SGI工作站(Silicon Graphics workstations)上运行建模软件的我来说,这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几个月后,我来到佛罗里达,协助在培训用的笔记本电脑上安装Materials Studio 1.0 Beta。记忆深刻的是,培训开始前几小时,我还在用 56K 调制解调器下载软件,为所有电脑打补丁。随后在 2000 年 6 月,Material Studio 1.0 正式发布,装在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包装盒里!
尽管在我加入前,这款产品的研发已进行了数年,但发布那一刻无疑意义重大。初代版本聚焦结晶和聚合物工具,包含 Reflex、Discover 和 Amorphous Cell 模块 —— 我居然能在笔记本电脑上优化聚合物!如今看来这或许稀松平常,但在当时,能在 Windows 笔记本上构建聚合物、用高清图像可视化呈现,还能轻松连接其他设备并启动任务,堪称革命性突破。更棒的是,我可以直接将图像复制粘贴到文字处理器或演示工具中!
Material Studio的产品演进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Material Studio的功能不断拓展,新增了密度泛函理论(DFT)、半经验和介观尺度模块。图标换了新样式,模块浏览器被工具栏取代,但我们始终专注于通过科学赋能客户,助力研发更优质的材料。我的角色也随之转变,先是成为产品专家,编写了第一套Material Studio教程(至今仍引以为傲!),之后又在技术销售岗位工作了几年。
2004年,我回到Material Studio的产品管理岗位,并宣称新推出的 “学习表”(Study Table)文档是建模领域的一次革新 —— 它支持结构的高通量优化,同时Material Studio还新增了定量构效关系(QSAR,即材料领域的机器学习)功能。
在之后的十年里,Material Studio持续发展:新增的 MaterialsScript 进一步支持自动化和定制化;它被纳入 Pipeline Pilot 平台,成为 “Material Studio工具集”(Materials Studio Collection);通过结合更多的纳米尺度计算技术,众多新模块也相继推出。
角色变迁,创新不止
2010 年代末,我调任其他岗位,但James WESCOT接手了产品经理的工作,我很高兴看到Material Studio不断拓展。像 FlexTS 这样的工具可用于复杂过渡态搜索,拓展了化学研究的边界;而全新的 MACE 学习势能(MACE Learned Potentials)借助机器学习,能以极低的计算成本实现量子力学模拟的精度。
多年来,Material Studio的核心开发团队虽有变动,但他们将复杂科学融入产品的执着从未改变。虽篇幅有限,无法一一致谢,但近年来,Struan ROBERTSON和Victor MILMAN始终推动着这款卓越产品的发展。
当然,若无学术和商业合作伙伴的携手研发,Material Studio无法涵盖如此丰富的科学功能。同时,也离不开技术销售和支持团队的辛勤付出 —— 他们悉心收集客户需求与挑战,为产品迭代提供反馈,否则产品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里程碑与影响力
25 年来,Material Studio不断演进,如今在核心模块的基础上,已能支持复杂且经过充分验证的科学自动化流程。我们始终致力于探索下一个重大科学突破,助力客户研发新型可持续材料。迄今为止,我们杰出的客户已发表了超过 58,000 篇相关论文与专利。
展望未来
感谢所有曾安装和使用过各种版本Material Studio的用户。我满怀期待,希望能够看看未来 25 年材料建模与模拟领域会走向何方。机器学习的作用无疑将愈发重要,而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生成式设计又会带来怎样的变革?未来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