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慰问,是发慰问金好些,还是发慰问品更受大家欢迎?

179 2025-08-12 20:03

老李今年76岁了,退伍已有50多年。他家客厅的柜子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几样东西:一个空气炸锅、一台按摩仪、一个智能血压计,还有一个保温杯。这些都是近几年八一建军节收到的慰问品。

"以前都是发点钱,虽说也好,但拿到手就花了,没什么印象。这些东西不一样,用一次想一次,心里暖和。"老李轻抚着那个保温杯,眼里闪着光。

在去年的建军节前夕,我们走访了像老李这样的几十位退伍军人,聊起了八一慰问这个话题。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关于是发慰问金还是发慰问品,竟然引发了这么多有趣又深入的讨论。

慰问,本质上是一种情感传递和价值认同。无论是现金还是实物,都承载着对军人的敬意和感谢。那么,到底是发钱好还是送礼品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藏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原理。

我们先看看数据。根据2025年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调查,在收到慰问时,62%的退役军人更喜欢实物礼品,尤其是那些有实用价值的;27%的人偏好现金;还有11%的人表示两者都可以接受。这个结果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毕竟在普遍认知中,现金似乎更灵活实用。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深入采访了几位心理学研究者。他们解释说,这涉及到"礼物效应"——相比于等价的现金,人们往往对实物礼品产生更强的情感联结。当一位退役军人收到一件实物礼品时,每次使用都会唤起被关心的记忆,而现金花掉后就不再有这种提醒作用。

成都的张爷爷退伍40年了,去年收到的是一台血糖检测仪。"这东西平时要300多块钱,我一直想买又舍不得,现在天天用,每次测都想起来有人记得我曾经是个兵。"张爷爷笑着说,"要是给我300块钱,可能早就花在买菜或者请孙子吃饭上了,哪还记得这是慰问金?"

这种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心理账户"。我们对不同来源的钱有不同的心理分类——慰问金进入日常开支账户后,很快就与其他钱混在一起,失去了特殊意义。而实物礼品则独立存在,持续提醒着收礼人这份特殊的情感联结。

不过,实物慰问也存在挑战。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选择真正适合的礼品?

"前年给我送了个电饭煲,挺好的,就是家里已经有三个了。"南京的王大爷笑着说,"后来送给了儿子家。"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调查中并不少见。标准化的礼品发放,难免会出现重复或不适用的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2024年开始,不少地方开始尝试"菜单式"慰问。即提前调研退役军人的需求,提供多种选择,让他们自主选择最需要的礼品。

"去年社区干部提前打电话来问需要什么,列了十几样东西让选。我选了个按摩椅垫,正好腰不好,这下天天用,太舒服了!"上海的刘奶奶告诉我们,这种方式让她感到非常被尊重。

2025年的数据显示,采用"菜单式"慰问后,礼品的满意度从原来的76%提升到了93%。这一数据充分说明,尊重个体需求的慰问方式,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关怀。

随着科技发展,慰问品的种类也在不断更新。从最早的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到家电、保健品,再到现在的智能设备,慰问品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变化。

2025年的热门慰问品中,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占比达到35%,智能家居产品占27%,传统家电占18%,保健品占15%,其他类别占5%。这些数据表明,健康和智能化已经成为当代退役军人最关注的方面。

"给我们送了个智能音箱,开始不会用,社区还专门安排志愿者来教。现在可离不开了,听戏、听新闻,还能问天气,比收音机强多了。"北京的赵爷爷告诉我们,新科技产品让他感受到了与时代的连接。

不过,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大多数人更喜欢实物礼品,但对于特别困难的退役军人来说,现金可能更为实用。

"我老伴病了,医药费花了不少,去年的慰问金正好解了燃眉之急。"重庆的周叔叔说,"虽然礼品有纪念意义,但在特殊时期,钱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提醒我们,慰问不应该是一刀切的,而应该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灵活调整。对此,2025年已有72%的地区采用了"双轨制"——基础慰问金加可选礼品的方式,既保障了基本需求,又兼顾了情感体验。

除了形式上的创新,慰问的方式也在变得更加人性化。从简单的发放,到组织活动、上门慰问、集体聚餐等多种形式,让慰问不再仅仅是物质给予,更是一种精神陪伴。

我们参加了广州某社区组织的退役军人集体生日会。现场气氛热烈,几位老兵分享了自己的军旅故事,年轻人则认真倾听。慰问品是每人一个生日蛋糕和一套茶具,看似普通,却因为共同的仪式感而变得特别。

"比起收到什么,更重要的是感觉自己没被忘记。"一位退役老兵动情地说。这句话道出了慰问的本质——不只是物质给予,更是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认同感对退役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调查显示,感到社会认同度高的退役军人,其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普遍较高。这再次证明,慰问的意义远超其物质价值。

那么,如何让慰问变得更有温度、更有意义?我们总结了几点建议:

个性化是关键。了解每位退役军人的具体需求和喜好,避免千篇一律。可以通过事先调研、建立需求档案等方式实现。

仪式感很重要。无论是简单的上门慰问,还是组织集体活动,都要注重过程的仪式感,让退役军人感受到真诚的敬意。

持续关注胜过一时慰问。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不只在节日想起他们,平时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健康情况。

注重代际连接。可以组织年轻人参与慰问活动,通过讲述军旅故事等方式,促进不同代际之间的情感传递和价值认同。

除了这些方式层面的思考,我们也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退役军人群体正在年轻化,他们的需求和喜好也在发生变化。

统计显示,2025年我国60岁以下退役军人已占总数的57%。这一群体普遍教育水平较高,对科技产品接受度更好,同时也更注重精神文化需求。

"不少年轻退役军人跟我说,比起实物,他们更希望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或者创业支持。"一位基层工作者告诉我们,"这启示我们,慰问的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

基于这一趋势,有些地方开始尝试提供职业培训券、创业指导服务、学习平台会员等新型慰问形式,受到了年轻退役军人的欢迎。

回到最初的问题:到底是发慰问金好还是发慰问品好?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对于经济困难的退役军人,现金可能更为实用;对于生活基本无忧的退役军人,有特色的实物礼品可能更能传递情感;对于年轻的退役军人,提供发展机会可能更有价值。

最重要的是,无论选择哪种形式,都要让退役军人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尊重。正如一位老兵所说:"不在乎得到什么,在乎的是被记得。"

从更深层次看,慰问不仅仅是对个体的关怀,也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当我们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对退役军人的感谢和敬意,不仅温暖了他们的心,也向整个社会传递了尊重奉献、珍视和平的积极信号。

最后,我们回到老李家。他正用那个空气炸锅做鸡翅,香气四溢。"以前从来不会用这些新玩意,现在老伴都说我与时俱进了。"他笑着说,"这不只是个电器,是让我感觉自己还被需要、被尊重。"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慰问——不只满足物质需求,更给予精神慰藉;不只关注当下所需,更关注长久相伴。

面对即将到来的八一建军节,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思考:如何向身边的退役军人表达敬意?可能是一句问候,一次拜访,或者一份小礼物。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那份真诚的心意。

你认为,对退役军人的慰问应该如何做才更有温度?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下一篇:北极海水9999元一瓶,卖家自称科考回归
上一篇:本溪版权申请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