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弃村民素质低,230万建的新公厕只能看不能用,领导视察才开门

200 2025-07-28 16:44

嫌弃村民素质低,230万建得新公厕只能看不能用,领导视察才开门

老张蹲在吉家庄旱厕坑边,汗珠混着苍蝇的嗡鸣往下淌。百米外,贴白瓷砖的新公厕在烈日下闪冷光,门把手上崭新的U型锁,像道刺眼的伤疤刻在村民心口。“红绸子刚落地,第二天铁锁就挂上了,钥匙进了谁的口袋,只有老天爷知道。”他苦笑着抹汗,声音被旱厕里的气味压得低沉。这一幕,在稷山县23个村庄反复上演——花巨资建起的23座现代化公厕,竟成了村民眼中最熟悉的陌生风景。

去年夏天,县农业农村局230多万的拨款落地,中标企业雷厉风行地在全县竖起23座现代化公厕。剪彩仪式锣鼓喧天,村干部握着剪刀的手微微发颤:“乡亲们再不用跑远路、闻臭味了!”鞭炮声吞没了承诺,没人料到这些装着感应冲水、铺着防滑地砖的“惠民工程”,转眼成了锁在玻璃柜里的展览品。

当记者循着合同走遍这些村庄,荒诞剧才揭开帷幕。吉家庄的村委干部,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自动感应器的先进性,转头却低声抱怨:“日常开了多麻烦?你们用完自己打扫?”东里村的工作人员更是瞪大眼睛反问:“钥匙?哪来的钥匙?”仿佛那扇装着磨砂玻璃的门是个幻影。而县农业农村局的电话回复如同复读机:“没维修就开放”——可记者在吉家庄守了三天三夜,门把手连一丝晃动都不曾有过。

最讽刺的对比来自年初“稷山融媒”的宣传片:公厕大门洞开,阳光洒在光洁的瓷砖上,一派惠民景象。而现实中,同一个镜头下,紧闭的门前堆着破竹筐和枯树枝,像给这场闹剧打上的黑色补丁。村民们的希望,从剪彩台上的笑容,跌落到旱厕边的叹息,不过短短几日。

“嫌村民素质低呗!”邢家庄的老太太啐了口唾沫,佝偻着背走向百米外的旱厕。两块裂开的砖头垫成的坑位里,绿头苍蝇正围着秽物打转。这种将公共服务困境归咎于服务对象的扭曲逻辑,在稷山县多个村庄竟形成了诡异共识。

白池村的公厕窗户贴着“已消毒”的封条,仿佛里面存放的是无菌实验室的样本,而非本应服务村民的日常设施。贾峪村的感应水龙头,崭新锃亮,却从未感应过任何村民手掌的温度——它们的存在价值,似乎只在等待某个特定时刻的“表演”。这些耗资十万余元建造的现代设施,最终沦为迎接上级视察的华丽舞台道具,其日常功能被彻底阉割。

某些干部口中流露的“管理难”、“维护成本高”,其潜台词无非是“村民不配”。将公共服务的缺失粗暴归因于使用者“素质”,本质上是一种责任的推卸和管理的懒政。公共服务不是奢侈品展览,它生来就是为承受使用痕迹而存在的。若连这点基本认知都错位,再好的设施也终成冰冷的摆设。

财政拨款的230多万,只管建设不顾维护,这才是锁门悲剧的核心病灶。一座公厕每年5000元的保洁费,足以让那些本就囊中羞涩的空壳村集体望而却步。决策者们坐在办公室里畅想的“高大上”蓝图,在现实中撞得粉碎:感应设备在频繁停水的农村成了最昂贵的废物;考核指标只冰冷地盯着建设数量,至于老百姓用不用得上、方不方便,与干部们的绩效毫不相干。

于是,挂锁成了一种“精明”的算计。既省下了日常维护的钱,又能在上级检查时迅速开门“展示成果”,保住考核分数。这种看似“经济”的选择,实则是对公共财政的极大浪费,更是对民心的无情挥霍。当公共服务异化为应付检查的表演道具,政策善意便在执行层面彻底蒸发。

政策设计上的巨大断层暴露无遗:钱花了,东西建了,然后呢?后续的运维资金谁承担?日常管理谁负责?监督考核的指挥棒指向何方?链条的断裂,使得惠民工程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锁链锁住的何止是厕所门?中央三令五申的政策在此遭遇了软性的抵抗。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求“落实管护责任”,2022年七部委联合发文强调农村改厕要确保“用得上、常受益”。然而,当吉家庄的老张们仍要捏着鼻子钻进旱厕时,这些纸面上的庄严承诺,早已在抵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处蒸发殆尽。

“这些钱分到各家改旱厕,够我们半个村用十年!”老张掰着黝黑的手指计算,身后崭新的公厕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阴影,像道无言的嘲讽。锁死的门,象征性地隔开了现代设施与传统旱厕,也残酷地割裂了政策初衷与基层现实。村民看得见“白瓷砖”的光鲜,却摸不到它承诺的便利。

“最后一公里”的消失,本质是责任链条的断裂与民本意识的缺失。政策从文件走向田间,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负责的执行者。当责任在推诿中模糊,当关怀在惰政中冷却,再好的经也会被念歪,再多的钱也买不来老百姓真实的获得感。

舆论沸腾后,稷山县委宣传部在七月的热浪中发出紧急通报。然而,破除形式主义从来不是一纸公文能解决的。真正的答案,或许藏在远方:江苏无锡的生态公厕采用真空节水技术,运维成本低至每月百元;南京江北区建立“一厕一档”专业保洁机制,206座农村公厕常年飘着淡淡的檀香。

这些成功案例揭示着最朴素的真理:民生工程不是摆在玻璃柜里怕摔怕碰的青花瓷,真正的好政策要经得起日复一日的使用磨损。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在缺水地区强推感应水龙头是荒诞;关键在于压实责任——建立权责明晰的长效管护机制;根本在于考核导向——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用不用”。

破锁容易,难破的是某些人心里的那堵墙。当干部们真正懂得,民生无小事,群众的“方便”事就是天大的事,那些锁死的门才会真正敞开。解锁的密码,就藏在俯下身去、倾听旱厕边叹息的诚意里,藏在将“为民所用”置于“供己观赏”之上的担当里。

当吉家庄的老张不再需要数着脚步憋气冲向旱厕,当邢家庄的老太太能挺直腰板走进亮堂的厕所,才是“厕所革命”真正推开重门之时。毕竟惠民工程最怕得不是简陋,而是虚假;不怕推进慢,只怕不落地。公厕虽小,却是丈量初心的标尺。那些挂在门上的铁锁,看似锁住的是洁净的瓷砖,实则锁住了干部与百姓之间最后半里路的信任。当惠民政策屡屡在“最后一里”搁浅,我们该如何构建一种机制,确保每一分投入真正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暖意? 破锁容易,破心中之墙难——当为民服务的誓言不再悬于半空,公厕的门才能真正为所有需要的人敞开。

下一篇:一文查清!北京市朝阳区光明山老年公寓交通信息+娱乐活动介绍
上一篇:7月养老金陆续到账,金额没有变化,官方回应五个字:请耐心等待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