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大陆电影惊现蒋介石正面形象,蒋经国愣住:拷贝一份来

118 2025-07-29 22:17

一九八六年四月,大陆拍摄的一部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首映。

蒋经国听说后十分震惊,马上让谢忠侯拷贝一份。

看完之后,蒋经国感叹,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

蒋经国为何会有如此评价呢?

01

一九八七年六月八日,广西电影制片厂厂长高峰带领着《血战台儿庄》的导演、主演及发行放映领域专业人士,自北京启程前往香港。

此次行程是受香港南方影业公司的邀请。

六月十一日,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与澳门地区的十六家影院与大陆同步上映。

首映当日,香港观众反响热烈,场面空前盛大,说是万人空巷也不为过。

此番香港公映,《血战台儿庄》票房成绩斐然,以三百四十三万港币的票房收入跻身大陆电影在香港上映的票房前三甲之列。

台湾中央社香港分社负责人谢忠侯在观影之后激动得彻夜难眠。

他对共产党人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精神很是敬佩。

他当即致电台湾当局相关部门,报告称,中共拍摄了一部名为《血战台儿庄》的电影,正面描绘了国军抗战的英勇事迹。

目前正在香港各大影院热映,影片生动再现了国军将士们英勇不屈的场景,甚至还呈现了蒋介石的正面形象,与以往的大陆影片大相径庭。

这一消息很快便传到了蒋经国的耳里。

他听后直接愣住,于是立刻指示下属拷贝一份来,他要亲自观看。

随后,谢忠侯与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

新华社的相关负责人得知此事后,立即向中央进行了汇报,获得了胡耀邦总书记的批准后,广西电影制片厂迅速制作了一份录影带,并通过新华社的渠道将其转交给了谢忠侯。

台湾当局收到《血战台儿庄》拷贝后,蒋经国很快便观看了此片。

影片中有一幕尤为触动人心。

台儿庄战役爆发之前,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指挥川军孤军奋战死守滕县城。

在日军猛烈进攻之下,将士们顽强无畏抵抗,到生命最后一刻,王铭章英勇捐躯后,蒋介石特别颁发嘉奖令,并亲自出面主持了他的追悼仪式。

恰在此时,日军战机轰鸣着飞临现场开始扫射并投下炸弹。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威胁,在场众人慌乱不已。

然而蒋介石却始终冷静沉着,依然镇定自若地发表演说。

观影后,蒋经国感慨道,共产党并没有抹黑我父亲。

蒋经国看过一遍后,又邀请国民党中常委全体成员一同观看。

宋美龄也连看了两遍。

《血战台儿庄》公映后,在台湾引发的反响也是深远的。

众多报刊纷纷刊登文章,对这部影片大加赞扬。

白崇禧之子、知名作家白先勇在台北的《中央日报》上发表专文,深入探讨了抗日战争及台儿庄战役,并特别赞扬《血战台儿庄》对国军抗战将领的正面描绘。

一些国民党将领也感叹道,能拍出《血战台儿庄》这样的影片,共产党的胸怀确实了不起。

蒋经国在观影结束后还说道,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大陆方面已经认可了我们在正面战场的贡献,这表明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变动,我们也要做出调整了。

一九八七年十月,蒋经国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

他放宽了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的限制,让分隔近四十年的两岸同胞得以再度相见。

这一举措也使得两岸关系的紧张态势开始缓解。

此后,台湾当局也逐步放宽了不通邮、不通商、不通航的“三不”政策。

曾任李宗仁秘书,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程思远先生,对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贡献表示了高度赞扬,并亲笔题字“精心策划,促进统一”。

其实,早在一九六五年,周总理就提出过,将台儿庄战役拍成电影的想法。

那一年,李宗仁自海外重返故土,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准备了一场隆重的欢迎晚宴。

期间,周总理与受邀的知名电影导演成荫亲切交谈,笑言,我觉得李先生有两件事是可以拍成电影的。

一是一九三八年,他在徐州会战中指挥的台儿庄大捷。

二就是今日李先生的归根之旅,也是值得纪念的时刻。

02

台儿庄坐落于江苏与山东的交界地带,是山东南部的屏障、徐州的门户,京杭大运河从这里穿过,所以自古以来便是南北水上交通的要冲。

台儿庄战略意义非凡,一直都是军事争夺的焦点。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六日,日本第二集团军向山东滕县发起攻击。

三月下旬,在李宗仁将军的指挥下,国民党第五战区部队与北路日军在台儿庄周边展开了殊死搏斗。

为加强作战指挥,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受命前往徐州,协助李宗仁共谋战局。

当时周恩来根据党中央的安排,从延安前往武汉,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一职。

在白崇禧启程前往徐州之前,他特邀周恩来探讨战略方针。

风雨交加的夜晚,周恩来肩负国共合作的重大责任,驱车赶赴白崇禧处,两人促膝交谈至深夜。

周恩来提出,如今日军极其精锐,企图分而击之,应避其锋芒,灵活机动地应对。

他建议,在津浦线南段,由张云逸率领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协同李品仙、廖磊两个集团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战术。

这样紧紧牵制住敌人,使其不敢轻易北上支援其他日军。

而在徐州以北地区,则应结合阵地战与运动战坚守要点,同时打击其援军,如此方能逐个击破,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白崇禧听后,对周恩来的战略构想大为赞赏,在后续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的过程中,白崇禧基本上遵循了周恩来所提出的战略方针。

白崇禧撤离武汉之后,周恩来随即派遣张爱萍前往面见李宗仁,力劝其在济南以南至徐州以北的区域对日军发起抵抗,与之展开一场较量。

张爱萍向李宗仁传达了周恩来的三点看法和建议。

首先,日军虽然攻占济南,看似势如破竹,但骄兵必败,且其孤军深入,隐患重重。

其次,徐州以北的地势颇为有利,尤其是台儿庄周边多山地,对我方作战极为有利。

再者,广西军队战斗力不足,还有北方八路军在战略层面的协同,若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大战,不仅能给予日军重创,还能提升广西军队在民众及国民党军内部的声望。

张爱萍阐述时,李宗仁陷入深思,只是听完最后一句,他深受触动。

他对周恩来的见解表示高度赞同,并请张爱萍代为转达他对周恩来的由衷敬佩。

周恩来的这番提议,无疑为李宗仁坚定了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决心。

四月三日,李宗仁部署孙连仲部驻守台儿庄,同时调动汤恩伯部在一线以北迂回攻击日军侧翼。

在以台儿庄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且异常惨烈的战役。

这场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成功歼灭日军两万多人。

这是全国抗战初期即平型关大捷之后,中国军队的又一重要胜利,同时也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取得的辉煌战果。

对此,毛主席和周总理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到,要争取每月取得一次较大的胜利,以提振我军士气并赢得国际社会的声援。

周总理则强调,虽然这场战役发生在局部地区,但其深远意义在于影响了整个战局的发展。

而这场战役也促成了《血战台儿庄》影片的诞生。

03

《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的剧本出自田军利和费林军两位青年才俊之手。

他们的作品最初发表在《八一电影》杂志上,然而三年间却未引起太多关注。

直到一九八五年三月,陈敦德在北京偶遇这两位编剧,以三千元购得了剧本,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

随后,他又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力邀著名电影艺术家杨光远执导该片。

杨光远不仅导演功底深厚,摄影技术也同样精湛。

他的作品如《归心似箭》《花枝俏》《再生之地》等,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九八五年五月初,两位编剧带着剧本的第六稿来到了南宁。

起初,剧本聚焦于张自忠将军的事迹,主要是因为他的事迹戏剧性比较强,而且他没有参与过内战,审查相对容易。

但在陈敦德的提议下,剧本进行了大幅调整,转而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为主角,同时将原本以人物命运为主线的叙述方式转变为纪实性风格,全面展现了事件的背景、过程与结果,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与宏大。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众多游击队是抗日的中坚力量。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所有爱国军民和力量,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赢得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关键。

然而,以往的抗日题材电影多聚焦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的一面。

因此,电影《血战台儿庄》能否秉持公正立场,准确评价国民党爱国官兵在抗战中的贡献,无疑是一项严峻考验。

实际上,在筹备投拍《血战台儿庄》之初,便有人提出质疑,共产党怎么能去拍国民党抗日的事迹,还展现其胜利场景。

我军三大战役都还没拍成电影,怎么能先拍国民党打的仗,还有人为这部电影感到担忧,拍这样的片子不只是容易亏本,在政治上恐怕也难以通过审核。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一日,电影局局长石方禹在北京京西宾馆主持召开了《血战台儿庄》剧本座谈会。

会上邀请了中宣部、文化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专家、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先生,以及郑洞国、秦德纯等前国民党高级将领。

程思远在会上发言,提出此片将树立两大形象,一是国民党官兵昔日英勇抗战的形象,二是银幕背后,中国共产党人胸襟宽广、高瞻远瞩、实事求是的形象。

最终,摄制组宣告成立,并从八一电影制片厂特邀了包括烟火师、化妆定型师等在内的二十二名专业人员加盟。

次年二月,六辆满载设备器材与物资的汽车驶向徐州台儿庄。

五月底,剧组圆满完成了在两地的拍摄任务后,转战至河北怀来县继续外景拍摄。

期间,身居美国的李宗仁之子李幼邻得悉了大陆正筹拍《血战台儿庄》的消息。

当时李幼邻还不知道这部电影是以他父亲为主角的,心中也有许多怀疑,共产党真的能够客观展现国民党的抗战事迹吗?

不久,李幼邻按捺不住内心的急切,匆匆从美国返回祖国探亲。

飞机一落地,他便急切地对前来接机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陈敦德说,先别安排宾馆了,直接带我去看《血战台儿庄》的样片吧。

那时电影刚刚完成拍摄,正处于后期制作阶段,音乐和配音尚未最终合成。

陈敦德先向李幼邻简要介绍了影片的拍摄过程,并递上了剧本。

李幼邻迫不及待地翻阅剧本后,显得异常激动,连声称赞,这剧本写得真好,实事求是与历史相符。

看过剧本后,李幼邻仍觉意犹未尽,他迫切想要亲眼目睹影片中父亲的形象,以及饰演父亲的演员。

陈敦德在征得国家电影局领导同意后,陪同李幼邻观看了尚未完成音乐剪辑的《血战台儿庄》样片。

影片宏大的场景和悲壮的氛围,深深震撼了李幼邻。

当他看到父亲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指挥若定的画面时,不禁热泪盈眶。

他深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对剧组能将父亲的形象呈现于荧屏,表达了由衷的感激。

此外,广西电影制片厂还特意安排了李幼邻与主演邵宏来的会面。

一见面,李幼邻便紧紧握住邵宏来的手,激动地说,太像了,太像我父亲了。

一九八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广西电影制片厂将台儿庄战役搬上了大荧幕,史诗级影片《血战台儿庄》的制作,无疑是题材上的一大突破。

这一突破主要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指导方针。

同时,电影《血战台儿庄》也成为了两岸沟通交流的桥梁。

声明如下:本文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特此申明:本文含有虚构内容创作成分,人物均为化名,图片源自网络。请勿对号入座,请理性观赏文章!)

下一篇:12比0强势通过,中方亮出'弃权牌',只能挺胡塞武装到这了
上一篇:江青秘书的生死劫:时代巨变下的牺牲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