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邓小平访朝后立即改革开放,会见金日成: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
119
2025-08-31
长春航展上,一架歼-20安静地停在那儿,本该是主角的科幻外形,却被一串小小的编号抢了风头。
那串编号是CB10300。
在普通人眼里,这可能就是个生产序号。但在军迷圈,这无异于平地惊雷。
CB10,第十批次。300,第三百架。
就这么简单几个数字,像一颗炸弹,在全球军事圈里炸开了花。这不是一张照片,这是一个宣言。它直接告诉全世界,中国的隐身战机,已经多到让对手喘不过气了。
这速度简直是怪物
要知道,当年不可一世的美国F-22“猛禽”,生产线都关了,总共也就造了187架。摔几架,修几架,现在能飞的也就180出头。
俄罗斯的苏-57更别提了,三十来架,刚够凑个整数。
三百这个数,让歼-20坐稳了全球数量第一的重型隐身战机宝座。
这怎么做到的?靠的是脑子。
美国人造F-22,慢工出细活,一旦定型了,再想改就难了。我们不一样,歼-20走的是一条“边造、边用、边改”的野路子。
飞机在天上飞,工厂里下一架就已经升级了。这种模式让歼-20永远年轻,永远在进步。
更绝的是,我们的工程师直接把汽车厂的“脉动生产线”给搬了过来。
原本复杂得要死的五代机制造,被拆成一个个流水线工序,效率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窜。
年产一百架?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成了家常便饭。
光有数量可不够看
再看F-22,故事就有点伤感了。
美国空军最初想买750架,一统江湖。结果钱烧得顶不住,最后草草收场。
前些年国会还想重启生产线,一算账,要200亿美元,吓得赶紧把这念头掐了。
一条凉透了的生产线,怎么可能追得上我们这边火热的中国速度。
当然,光有数量是吓不倒人的,还得能打。
早期的歼-20,为了应急,用过俄罗斯的发动机。后来换上了我们自己的涡扇-10,总算能喘口气。
现在最新的这批,装的可是我们盼了多少年的“中国心”——涡扇-15。
这台发动机,彻底治好了歼-20的“心脏病”,让它真正拥有了不开加力就能超音速巡航的本事。
这可是五代机的硬指标。
对手家里一地鸡毛
有了这颗强劲的心脏,配合独特的鸭翼布局,歼-20的机动性已经把F-35甩在身后,甚至能跟F-22掰掰手腕。
隐身性能,大家也都在一个水平线上。
更让对手头疼的是,我们玩出了新花样。
全球独一份的双座版歼-20S,早就不是教练机那么简单了。
后座那哥们儿,是无人机指挥官。他能让歼-20变成一个隐身的空中指挥部,带着一大群无人机小弟去打架。
这种科幻片里的场景,美国空军现在可真没有。
歼-20这边高歌猛进,对手那边却是一地鸡毛。
F-22底子再好,也是上个世纪的老古董了,电子设备已经跟不上时代。据说在东海好几次碰面,歼-20靠着先进的探测系统,总能先一步发现它。
被寄予厚望的F-35,现在成了个无底洞。
软件升级一拖再拖,成本超了几十亿美元。特朗普总统对此非常不满,多次在公开场合抱怨成本失控。
飞机交付更是灾难,延期成了常态。这背后,据说跟我们卡住了稀土供应链,让他们缺关键材料有不小的关系。
西太平洋的天空换了主人
一边是又快又好地批量生产,一边是成本失控、技术瓶颈。
这么一对比,西太平洋上空的风向,真的变了。
美国人现在不仅要面对数量上的巨大劣势,还得发愁性能上被人追平甚至反超。
300架歼-20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我们五大战区,每个战区都能分到60多架。在重点方向,随时能拉起一支上百架的隐身机队。
这么一股力量,就是在第一岛链内竖起了一道看不见的空中长城。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美军的航母编队,现在活动都得小心翼翼地缩到第二岛链去,不敢轻易靠前。
周边有些国家也开始掂量掂量,跟着美国混还有没有前途。
结语
从2011年首飞的那架黑丝带,到今天三百架组成的钢铁洪流,这十几年,是中国速度最真实的写照。
网上军迷们喊着“年产140,总量1000”,这背后是大家满满的底气和期待。
这还远不是终点。性能更强的歼-20B、歼-20S正在路上,新一代的歼-35也准备登场了。
西太平洋的天空,真的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