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急着喊话让中国买四倍大豆,布什之子:别信,美国在撒谎

98 2025-08-22 07:32

特朗普急着喊话让中国买四倍大豆,布什之子:别信,美国在撒谎

白宫那头,特朗普终于有些坐不住了,隔着太平洋高声喊话,希望中国能把大豆的采购量翻上四倍,甚至许诺给中企开辟一条“快速通道”。这场景多少有点滑稽,一个天天在自家院里嚷嚷“狼来了”的人,转头却求着“狼”多买点自家的羊。

真正一针见血的,反倒是那位叫尼尔·布什的美国人,他是老布什总统的儿子,面对镜头时,眼神里没有丝毫闪躲:“中国对美国根本没有敌意,是我们的政府在撒谎。”一句话,戳破了那层精心裱糊的窗户纸。而为这场弥天大谎埋单的,正是美国自家田地里那些望天兴叹的农场主。

时间走到2025年8月,中美之间又一次敲定了90天的关税休战。那高达24%的附加关税暂时相互叫停,空气中紧绷的弦似乎松了一点。可谁都明白,这不过是中场休息,擂台没拆,那10%的基础关税还横亘在那儿,芯片的绞索越收越紧,舆论场上的口水仗更是从未停歇。

当华盛顿的政客们把对抗当成一出反复上演的舞台剧时,尼尔·布什的这句话,就像一句不合时宜的台词,逼着台下的观众去想:这个“敌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上海清晨的薄雾里,一个满头银发的美国人,雷打不动地沿着黄浦江慢跑。这个习惯,尼尔·布什保持了三十年。从1975年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算起,他的脚印几乎覆盖了中国的每一个省份。

他去过深圳的科技园,也到过甘肃的扶贫村,算下来,他在中国的总行程,足够绕着地球跑上四圈了。他不像那些坐在华盛顿办公室里靠报告认识中国的“专家”,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过这片土地的体温。

“这个国家的体制,让数亿人实实在在地过上了好日子。”他在一次专访中,划开手机相册,给记者看两张照片的对比。一张是1978年的北京,灰扑扑的胡同,人们穿着单调的蓝色工装;另一张是2024年的雄安新区,智能建筑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似乎很喜欢用数据说话,中国的中产阶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今天膨胀成一个超过四亿人的庞大群体。他评价说,这是人类历史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的最壮观的脱贫史诗。

他自己也深度参与其中。他在重庆合资的教育机构,已经送出去了上万名毕业生;他在内蒙古投资的清洁能源项目,每年能为地球减少二十万吨的碳排放。这些亲身经历,让他看到了一个被华盛顿刻意忽略或者说歪曲的事实。

他觉得,中国这些年增强军力,核心逻辑根本不是要去谁家抢地盘,而是在自家门口筑起一道“非请勿入”的高墙。

“当我们的国家在全球有750个军事基地,其中三百多个就像钉子一样楔在中国的周边时,”他在纽约的一场论坛上,向满座的政商精英抛出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诚实一点,到底是谁在包围谁?”

俄亥俄州的农场主汤姆·汉森,大概是体会最深的人之一。2018年,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时,汉森还曾是支持者队伍里的一员,挥舞着标语,觉得扬眉吐气。

可现在,他的谷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开始发霉的大豆,银行的催款单比天气预报来得都准。“他们当初信誓旦旦,说中国人很快就会服软,会哭着喊着来买我们的大豆。”汉森一脚踢开一颗霉变的豆子,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苦涩,“结果呢?人家扭头去了巴西,把码头都给包了。”

尼尔·布什用更宏观的经济视角,解剖了汉森的困境。中国人不是只会坐在家里挨打。他们转身就去投资巴西的港口,硬是把大豆的运输周期从一个半月压缩到了一个月。

与此同时,中国的农业科学家们也没闲着,他们推广的低蛋白饲料技术,让养殖业每年能省下八百万吨的大豆消耗。更要命的是,东北那片黑土地上,国产大豆的产量已经冲破了2300万吨大关。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地位,直接从“主菜”变成了“饭后甜点”,可有可无。

“美国的问题,根子烂在美国自己身上。”布什在他主导的美中关系基金会发布的白皮书里,写下了这样沉重的句子。“当我们的高速公路、桥梁的评级只有C-,当医保的费用涨了五分之一,政客们发现,指责一个遥远的国家,比推动国内的税务改革要轻松太多了。”

这套甩锅的剧本,美国政客们玩得炉火纯青。看看2024年的大选,两党候选人比赛似的看谁对华态度更强硬,仿佛谁骂得越狠,谁就越爱国。而在这场喧嚣背后,是超过3.5亿美元的军工复合体游说资金,像幽灵一样在国会山游荡。

摩根士丹利的前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诊断得更为尖锐,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恐华症”,一种已经脱离了理性轨道的集体癔症。他说,自己跟中国打了六十年交道,从没见过像现在这样,把一个对手妖魔化到如此地步。

当中国的神舟飞船一次次飞向太空时,美国的国会山里,议员们却在为一部所谓的“中国航天威胁法案”吵得面红耳赤。这种行为,在罗奇看来,简直是一种病态。

这种病态心理,驱动着一个庞大的谎言产业链。英国路透社的一篇调查报道,就像一把手术刀,切开了冰山的一角。报道披露,美国国防部早在2020年就启动了一项秘密行动,在社交媒体上开设大量虚假账号,专门散布关于中国疫苗无效的谣言。

参与行动的一名官员事后坦白:“我们当时根本没考虑什么公共卫生,我们唯一的念头,就是怎么把中国拉下水。”这套手法,其实是冷战时期“知更鸟计划”的数字翻版。

从1991年,找人扮演护士,声泪俱下地在国会“作证”,虚构伊拉克士兵把科威特婴儿从保育箱里扔出来的骇人故事,到2003年,时任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举着一小管不明粉末,言之凿凿地指控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剧本的核心从未改变。

科技战场上的双重标准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煞有介事地对中国的成熟制程芯片发起“301调查”,可他们自己发布的报告里,却又尴尬地承认,美国市面上三分之二的电子产品,都离不开这些来自中国的芯片。

嘴上喊着“国家安全”,身体却很诚实。就在制裁大棒挥舞得最起劲的2024年,美国的美光公司,悄悄地从中国拿走了一笔价值10亿元的大订单。

这就像一出荒诞的戏剧。当美军在关岛的导弹基地尘土飞扬时,中国农科院的实验室里,正在培育更能适应本土环境的低蛋白大豆新品种。当五角大楼的信息战小组绞尽脑汁编造关于新疆的谎言时,在新疆的广袤棉田里,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自动化收割机,正安静而高效地驶过。

90天的关税休战期,像一个短暂的喘息。但所有人都清楚,太平洋两岸的较量,远未结束。尼尔·布什的比喻越来越犀利,他觉得美国当下的对华政策,就像一面破碎的镜子,照出来的全是自身的矛盾和焦虑。一边用关税把中国商品挡在门外,一边又伸着脖子,希望中国能多买几船自家的黄豆。

最终,为这场闹剧买单的,还是普通的美国民众。据统计,贸易战已经让他们额外多掏了880亿美元的税费。而在大洋彼岸,中国的养殖场,已经通过技术革新,砍掉了五分之一的豆粕用量。

世界看待“威胁”的坐标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斯坦福大学发布的一份《2025全球信任报告》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人们对美媒涉华报道的可信度评分,低至3.2分,满分是10分。而与此同时,中国在非洲援建的那些基础设施项目,其透明度评级,却高达7.9分。

人心是杆秤。

尼尔·布什,这位前后150多次横跨太平洋的老人,他的声音在华盛顿或许显得有些微弱,但他的那句箴言,或许值得太平洋两岸的决策者们,在这90天的冷静期里,仔细听一听:“中国真正渴望的,是内部的繁荣,而不是外部的征服。”

说到底,一个国家真正的敌人,往往不是外部的某个对手,而是自身面对变革时的恐惧,以及为了掩盖这种恐惧而编织的谎言。当一个巨人开始害怕镜子里的自己时,它看谁都会觉得面目可憎。

下一篇:企微获客助手链接的创建教程解析!实现一键加粉获客
上一篇:30国联手施压?中方雷霆反击,加拿大的油菜地先哭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