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藏架空历史榜单推荐,让你放心入坑
165
2025-07-25
男篮一分惜败澳洲,拿下本届亚洲杯赛银牌,不仅创下近十年最好成绩,关键还打出了难得一见的精气神,这让全国球迷喜出望外。本次赛事中小伙子们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很多,大家都在拿着放大镜可劲儿夸呢,笔者就不去瞎凑热闹了,转头聊聊三名代表性球员身上折射出的心理问题吧。
廖三宁决赛中投篮5中,全场得3分3篮板3助攻1抢断,跟半决赛对阵新西兰时天差地远——那一场他7中4拿下12分4助攻,犀利的突破上篮加高弧度2分为男篮取胜立下大功。正是赵睿和他在第四节的得分爆发一举掐灭对方翻盘的希望,让新西兰输得没脾气。可纵观整个杯赛的表现,其实三宁一直处于挣扎状态,神一场鬼几场的,进攻稳定性很差。
这不仅是能力问题,其实更是个心理问题一一心态不稳,从而导致状态不稳。别说突破上篮了,就连最容易得分的罚篮都会两罚不中,看他的进攻简直是种折磨,经常提心吊胆,不时血压升高。但凡他在某个技术环节做得好那么一丢丢,比如多进一个罚球,最后也不会一分憾负对手;如果5次出手里能多拿个2分,比赛结果都将因此改写。
查了下年龄,小廖24岁,跟30岁左右的老将比还很年轻,但也不是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了,怎么如此不抗压?他得对自己狠一点,争取综合实力再上层楼,只要上场就能稳定输出,那么未来几年的国家队会有他一席之地,甚至有可能将马布里的期待变成现实;如果一直过不去这坎儿,那估计也就这样儿了,窝里横还行,上了国际赛场就会原形毕露,就别去国家队拖后腿了吧。
与之相反,原本留美大学生王俊杰只是来打个暑期工,谁曾想人家居然打成了亚洲最佳一阵,直接变身男篮真大腿。凭啥?就凭人家在场上的持续稳定输出,攻防两端都给这支男篮带来质变。一个年仅20岁的小伙子,此前从未打过职业比赛,这是第一次打洲际赛级别的比赛,可人家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上场就活力四射,面对强敌毫不怯场,比赛中屡有高光表现。
仔细看看这小伙,要身体有身体,要技术有技术,要担当有担当,关键是人家的发挥真稳定。统计数据不会骗人,这个杯赛场均输出13分4.2板1.3助,投篮命中率56.1%,三分命中率47.8%,这样的表现搁谁不喜欢?相比之下,廖三宁虽是职业球员,心理素质明显差得远。
虽说两人位置不同,技术能力不好直接比对,但心理素质对哪个位置都很重要,这方面国内球员差距明显。不少人一到大场面就犯晕,头脑发木手足无措,不是忘战术就是忘位置,手脚冰凉动作变形,跟平时判若两人——这或许能够解释廖三宁们在赛场上的起起伏伏,尤其是打高端局,总是莫名其妙犯低级错误!
这里不得不提一嘴赵嘉义,小伙从首发大前锋到看守饮水机只用了不到5场比赛。按说一个26岁的职业选手,比不上那几个中流砥柱也就算了,最起码能上场顶个十来分钟吧,让同位置的王俊杰多休息几分钟,喘口气攒点力气也好啊。可他在半决赛一共才上场5分多钟,努砍分1犯规一失误,看起来完全不会打球;决赛干脆成了隐身人,把板凳坐穿也没捞到出场机会。
要说赵嘉义一点没能力也不公允,毕竟打印度他拿了17分,但一到较真碰硬就会掉链子,高端局完全上不了台面。跟如鱼得水的王俊杰一比,他的问题一清二楚,就是心理不过关,抗压能力不够,关键时刻缺乏狠劲与血性,导致自身能力完全发挥不出来。这让教练队友怎么重用和信任你呢?
不怯场,敢发挥,有血性,这都是球员参加大赛的前提,否则再好的天赋才华都属白搭。场下肯听话与场上天不怕地不怕并不矛盾,球员的技战术水平也不仅仅局限于篮球技巧本身,而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的盛水量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如果我们的青训和联赛不重视并大力解决球员培养中类似心理问题这样的短板,我们的篮球成绩很难稳定在高水平!
或者,我们应该向NCAA学习,潜心培根育苗,大力发展校园篮球,坚定走体教融合之路,在提升运动员专业水平的同时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争取早日涌现国内培养的王俊杰或李俊杰,毕竟我们要的不仅是几个悍将,更期盼能批量涌现智勇双全的大将之才。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