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杆亲信”到“站错队”,草地分兵时背离中央的四位将领,最终归宿如何?

59 2025-08-13 16:33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会师,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然而,最初的喜悦很快消散。一方面军久经苦战,全军只剩万余人,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对比之下,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物资充足,反差明显。

这种力量上的悬殊,直接滋长了张国焘的野心。他屡次提出超出常规的权力要求。中央顾及团结,尽可能予以满足,但对根本原则问题坚持不退让。张国焘因此心生另立炉灶之念。

两大主力会师后,原本计划是混合编队,分两路北上。但张国焘刚出发就背弃承诺,执意要部队南下。毛泽东主席审时度势,看到局势无法挽回,便决定率领中央红军单独北上。至此,红军两大主力在草地分道扬镳。

这次突然的分兵,让原红一方面军那些被混编到左路军的干部们,处境变得尤为艰难。朱德、刘伯承、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等人,面对巨大压力,依然坚定不移地同错误路线抗争。

但也有四位高级干部,在那场关键的卓木碉会议上,公开表态支持了张国焘的南下主张。他们是原红九军团政委何长工、军团长罗炳辉,原红五军团政委李卓然,以及原红五军团工作部部长邵式平。

徐向前元帅后来回忆,会议气氛当时非常沉闷,没人愿意率先发言。张国焘直接点名一方面军的干部表态。这几位干部发言时情绪激动,列举了具体事例,许多四方面军的同志听后闻所未闻,甚至感到哗然。他们的言论影响甚广,确实误导了一些人。那么,这些曾在历史转折点做出不同选择的将领们,他们的后来如何呢?

那段日子的抉择

何长工的经历令人颇为感慨。若论资历,他曾是毛泽东主席身边的铁杆亲信。毛主席亲自给他取名“长工”,寓意为人民永远的“长工”。1927年,他参加秋收起义,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

根据地站稳脚跟后,毛主席派何长工去联络南昌起义余部。他自1927年10月出发,辗转长沙、衡阳、韶关等地,终于在12月末成功与朱德部队取得联系。正是何长工促成了朱毛会师,其贡献不可估量。

凭借这份功勋,何长工的地位一直很高。1930年,他已担任红八军军长。1935年升任红九军团政委。按常理发展,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应当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嫡系出身的高级干部,却在草地分兵时,站到了张国焘一边。卓木碉会议前,时任32军(原红九军团改编)政治部主任的黄火青曾找何长工,提议32军与红五军一同北上寻找中央,但何长工没有明确表态。

卓木碉会议后,罗炳辉和何长工的表现,让许多支持中央的干部感到失望。黄火青回忆,散会后政治部干部都涌到他屋里,大家非常气愤,认为两人已倒向张国焘。一些干部请黄火青带他们走,黄火青也曾想和红五军联合向西穿过藏区去找中央,但很快电台被调走,无法再联系。

何长工晚年曾浅谈此事,他认为自己和部分被分到左路军的同志“钻进了死胡同”,承认这其中有许多曲折和压力,但最主要是“主观上犯了错误”。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张国焘的南下路线最终失败,三大主力最终会师陕北。此后,何长工的军事一线生涯基本结束。抗战时期,他主要从事军事教育工作,担任过抗大副校长等职。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负责军事教育和军械工作。

1955年,何长工没有参与授衔。但他始终担任着重要职务,并在1980年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人生轨迹,从军事核心高位转入其他领域,可以说高开低走,但这确实是他当时选择带来的结果。

几番风雨过后

罗炳辉的故事同样充满传奇色彩。1915年,他年仅十五便在旧军队中当兵,凭借英勇战功迅速晋升营长,并参与护国战争与北伐。1929年7月,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起义贡献突出,被任命为红九军团军团长。他的军事才能出众,后来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但在草地分兵时,罗炳辉的选择出现了偏差。

两大方面军混编后,彭绍辉调任左路军30军参谋长。中央红军被迫单独北上后,彭绍辉接到了叶剑英发来的电报,提示两军关系破裂,希望原一方面军干部尽快北上。彭绍辉得知后大惊,随即联络一些同志,趁夜色离开了左路军。

他们行进三四个小时后,不幸与从右路军南下的陈昌浩等人相遇,随即被扣留。那段时期,彭绍辉给朱德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委托原红九军团一位同志转交。但这封信并未送到朱德手中,那位同志把它交给了罗炳辉,罗炳辉又转给了张国焘。

张国焘看信后大为震怒,专门将彭绍辉叫过去。当时他身边的一名将领甚至拔出手枪,差点酿成大祸,幸亏朱德及时出面才化解危机。彭绍辉后来回忆说,自己的命是朱德从枪口下抢回来的。

三大主力会师后,毛泽东主席对罗炳辉依然保持信任。八路军进入山东时,主席曾考虑让罗炳辉前往主持军事工作。但罗炳辉已调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一时无法脱身,最终才由陈光、罗荣桓率115师入鲁。

此后几年,罗炳辉凭借战功不断升迁。解放战争爆发时,他已是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如果身体允许,他很可能继续辅助陈毅将军稳住山东战局。然而,连年征战对他的健康造成巨大伤害,罗炳辉于1946年6月不幸病逝。他未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成立,未能参与1955年的授衔,令人扼腕叹息。作为36位军事家之一,若他能活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毫无疑问的。

殊途同归的奉献

李卓然资历深厚,1922年便已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在苏联学习过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共党员也是苏共党员。他在中央苏区时,担任过红军司令部总直属队总支书记、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办公室主任等职,是毛主席的亲近工作人员。

第四次反“围剿”前,毛主席被解除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赋闲在家。主席曾自嘲那段时期“木菩萨浸到粪坑里,搞得臭得很”,可见当时处境之艰难,基本上无人敢与他多有牵扯。但李卓然却冒着被牵连的风险,多次探望毛主席,这份雪中送炭的选择,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

长征路上的遵义会议,李卓然再次做出关键选择,投下宝贵一票支持毛主席重返指挥岗位。然而,在卓木碉会议上,李卓然同样做出了错误选择。此后,他历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西北局委员、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西路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西路军失败后,李卓然辗转到达新疆。至此,他的一线军旅生涯基本画上了句号。回到延安后,他开始负责宣传方面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中央宣传部部长。他的职业轨迹,从军队转向党务和宣传,也印证了当年选择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原红五、红九军团的军政四位首长中,只有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坚决执行了中央的路线。董振堂还是宁都起义后才参加红军的,其立场坚定殊为不易。

邵式平在革命早期也拥有极高的声望。赣东北地区流传着一首民谣:“上有朱毛好主张,下有方邵打豺狼。第一英雄方志敏,第二将军邵式平。两条半枪闹革命,打倒土豪为人民。”这首歌谣将他与方志敏并列,足见邵式平贡献之突出。他与方志敏共同领导了戈横起义,创建了闽浙赣根据地和红十军。毛主席评价他能文能武,是全才。

长征之初,邵式平本是中央军委纵队参谋长。但由于王明路线领导人的排挤,他被降为红五军团工作部部长。在阿坝会议和卓木碉会议上,他两次支持张国焘的南下路线,这段时期确实走了一段弯路。

三大主力会师后,邵式平也逐渐淡出军队一线。此后,他历任陕北公学教育长、晋察冀边区政府工商局局长、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等职,转而从事教育和地方经济管理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更是点名邵式平担任首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当时该职务的候选人包括饶漱石、舒同、李井泉等,个个资历深厚。但毛主席力排众议,最终确定由邵式平出任,可见主席对他信任依旧。邵式平在江西一省之长岗位上工作了16年,直至1965年去世。

历史的回响

回望历史,一个人在一生中完全不走错路,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高级干部在历史关键节点所做的选择,复杂而充满变数。尽管他们中的部分人曾偏离了中央的既定路线,但最终大多能够重回正轨。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一时犯错,只要能够及时修正并继续为共同的理想奋斗,依然能为革命事业做出宝贵贡献。他们在后来的岗位上,无论身处何方,都以自己的方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这段历史,也深刻地诠释了在决定性时刻,个人选择对命运,乃至对整个事业走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为何崇祯刚除魏忠贤,大明就完了?因为魏忠贤从不碰这类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