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队大连客场狂飙宿茂臻妙语点燃青春风暴
156
2025-07-23
罗斯福送儿子上战场,特朗普却因脚疼躲兵役,精英的血性呢?
要说这世道变得有多快,咱们聊聊战场上的人就知道了。
1916年,比利时的烂泥地里,炮弹呼啸,到处都是铁丝网和尸体。就在这么个鬼地方,苏格兰燧发枪团的弟兄们,居然迎来了个大人物——温斯顿·丘吉尔。
他可不是来镀金或者视察的,这位爷是前海军大臣,主动辞了官,跑到西线来当个中校营长,实打实地带兵。手下人劝他别去最前头,他不听,天天猫在最危险的战壕里,还亲自带队摸进德军阵地前的“无人区”,搞了三十多次夜间巡逻。
这可不是丘吉尔一个人在发疯。那时候的欧洲,贵族子弟上战场,简直就是天经地义。你爹是公爵,那你小子就得第一个上,这叫“贵族义务”,法文里有个词儿叫“Noblesse oblige”,意思就是身份越高,责任越大。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整体的阵亡率大概是11.5%,听着就够吓人了。可英国贵族阶层的阵亡率呢?高达19%。也就是说,在战场上,一个贵族子弟比一个平民小伙子,死的概率要大得多。
牛津大学,那可是培养英国精英的摇篮。一战期间,从牛津走出去的学生,有一万四千多人上了战场,最后没回来的,超过两千人。这可不是冰冷的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显赫的家族。
就连当时还没什么贵族传统的美国,也一样。1917年美国一参战,那些华尔街大亨的儿子、政治家族的后代,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往征兵站跑。哈佛大学去了上万人,耶鲁大学也去了将近一万。
最有名的例子,当属时任美国前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老罗斯福把自家的四个儿子,一股脑全送去了欧洲。结果,最小的儿子昆汀,开着当时还很简陋的飞机,在法国上空被德军击落,那年他才20岁。一个前总统,白发人送黑发人,为了国家荣誉,他也得认。
可以说,一战就是这种古老骑士精神的最后绝唱。在那之后,风气就悄悄变了。
到了二战,虽然美国动员的人更多,但精英子弟们面临的风险,已经小了很多。未来的总统肯尼迪、老布什,也都参了军,可美军在二战的整体阵亡率只有1.8%,跟一战的绞肉机比起来,那真是温和多了。
至少,二战的精英们还愿意去“演一演”,走个过场。等到二战一结束,他们连演都懒得演了。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又派兵了。前前后后动员了五百多万人,派到朝鲜的也有一百七十多万。可你猜怎么着?在几万名阵亡美军的名单里,翻来覆去地找,能找到的常春藤名校毕业生,也就两百来号人。像罗斯福家那种满门忠烈的故事,再也没了。
为啥不去?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这场战争不道德,纯粹就是怕死,觉得不划算。
那时候,美国针对名牌大学学生的缓征制度,被这些精英家庭玩出了花。留在耶鲁或者哈佛继续读书,不仅安全,毕业后还能直接进入上流社会,这不比去朝鲜的冰天雪地里挨枪子儿香?
从朝鲜战争开始,打仗这事儿,就成了美国精英和平民之间的一道天堑。
越南战争更是把这种隔离推向了极致。美军在越南的伤亡远超朝鲜,但阵亡名单里,你几乎找不到一个权贵子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手段那叫一个五花八门。
第一招,上大学。只要你是在校大学生,成绩过得去,就能拿到“2-S”身份,暂缓服役。后来的克林顿总统,就是靠着这个,在牛津大学优哉游哉地度过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第二招,找毛病。以身体或者心理原因不适合服役为由,拿到“1-Y”或者“4-F”身份,直接免除兵役。这规矩在执行层面,简直成了笑话。咱们熟悉的特朗普总统,当年就是靠着一份脚后跟长了“骨刺”的医疗证明,成功躲过了征兵。这骨刺早不长晚不长,偏偏在征兵的时候长,你说巧不巧?
第三招,走后门。主动加入国民警卫队或者预备役。名义上这也是服役,可谁都知道,这些人被派往越南前线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小布什总统,当年就是这么干的。
这就导致了一个荒诞的结果:越南战争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工薪阶层的战争”。穷人的孩子在前线流血牺牲,富人的孩子在后方派对狂欢。美国国内有个词儿,叫“Chickenhawk”,翻译过来就是“鹰派小鸡”,专门用来讽刺那些自己逃避兵役,却又极力鼓吹对外动武的政客。这顶帽子,戴在许多美国政客头上,真是再合适不过。
1973年,尼克松政府为了平息国内的反战浪潮,正式取消了征兵制,美国进入全志愿兵役时代。这一下,可算是把最后一丝联系也给切断了。
从此,美军成了一份工作,而不是公民义务。去当兵的,大多是为了解决就业、获得福利的平民子弟。而发动战争的总统和国会议员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家的孩子会被装在裹尸袋里运回来。发动战争的政治成本,一下子降到了最低。
于是我们看到,从海湾战争,到旷日持久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阵亡的七千多名美军中,你找不到任何一个来自顶级政治或商业豪门的后代。
这时候,服兵役反而成了一种政治作秀的资本。
现任总统拜登,总爱把他去世的长子博·拜登挂在嘴边,说他为国捐躯。可事实是,博·拜登加入的是国民警卫队,专业是军事律师,不是一线战斗人员。他确实去过伊拉克,但在安全的“胜利营”里,干的是培训伊拉克法官的活儿,身边围满了保镖。回来后,靠着老爹的运作,还拿了枚铜星勋章。
还有个叫万斯的,现在是副总统候选人。他高中毕业后加入了海军陆战队,听着挺唬人,可他的岗位是战地记者。四年服役期,只在伊拉克待了六个月,回来后就凭着这段“宝贵”的经历,一路读上了耶鲁法学院,现在又在政坛上平步青云。
说到根子上,其实早在几十年前,美国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就看透了这一切。海军陆战队少将斯梅德利·巴特勒,拿过两次荣誉勋章的猛人,退役后写了本小册子,名字就叫《战争是场骗局》。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就是一小撮上层精英策划的、为自己牟利的商业活动,而代价,则由普通人来承担。
如今看来,巴特勒将军的预言,简直是字字应验。当决策者和承受者彻底分离,当牺牲不再与荣誉挂钩,而是变成了一门生意,这支军队还能走多远,这个国家的未来又会怎样?这恐怕是个谁也回答不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