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稀缺资源
127
2025-07-21
在那个讲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大庆是石油战线的样板,大寨则成了农业战线的标杆。
两地一工一农,代表了国家对“群众干革命”的全部期待。
而大寨这块“红旗”,从头到尾,都浸透着周恩来的牵挂。
1973年4月,周总理第三次带外宾来大寨考察。这一次,也是他最后一次踏上这片山坡地。
他望着梯田,对陈永贵说:我老了,不会有希望再来了。
总理的期待
1964年12月2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这里正式开幕。
全国各地的代表齐聚一堂,这一届会议上,有个山西农民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叫陈永贵。
他穿着一身干净的粗布中山装,走上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被选为大会执行主席,还主持了会议部分议程。
台下的代表们小声议论:“这就是那个修地改坡的陈永贵?”
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第一部分,周总理开门见山就提出:“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然后话锋一转,说:“下面,我要讲几个典型。”
紧接着,第一个被点名的就是——大寨。
原来,大寨的地理条件非常差,山多地少,土地还分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
过去是“穷山恶水”,种地全靠天吃饭。但就是在这种地方,大寨人十几年如一日,硬是在石头地里刨出了粮食。
他们不等、不靠、不要国家拨款,靠的是集体力量,靠的是干。十年里,他们把四千多块小田地整合成两千九百块规整农田,旱涝保收。搞梯田、修水渠、建堰坝,一个一个地干出来。
1952年,大寨的亩产粮只有237斤。十年后,翻了三倍多,到了774斤。哪怕1963年遭遇严重洪涝,产量还是保持在700斤以上。而这些年里,大寨向国家交了175万斤粮,每年每户平均交7000斤,从没拖欠国家一分一毫。
更难得的是,他们只借过一次国家的钱,第二年就还清了。从头到尾,靠的是党指方向,靠的是群众齐上阵。
在会议期间,周总理还专门参加了山西代表的小组讨论,多次提到陈永贵和大寨的经验。
他鼓励其他代表,说中国农业要上去,不能光靠“几个点”,要把大寨精神学起来、用起来。
“我也要靠自己走”
1965年5月21日,周总理第一次来大寨。后来他又来过两次,分别是1967年和1973年。
三次访问,总共不到20个小时,却让这里的干部群众记了一辈子。
第一次到大寨,周总理就去了“铁姑娘”郭凤莲的家。
他没带官架子,也没提前打招呼。郭凤莲赶紧大声喊姥姥:“咱们周总理从北京来看你啦!”
老人耳朵背,听不清。她还问:“你们走了几天?准备住几天再回去?”
周恩来笑着解释:“我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家里还有工作,今天就得回去了。”
老人不多话,把做好的玉米窝窝头拿出来,塞到周总理手里。
总理没有推辞,接过来,当场掰了一半递给随行的阿尔巴尼亚客人,另一半自己慢慢咀嚼,吃得很认真。
他听说老人过去给地主干活,身体垮了,临走还反复叮嘱郭凤莲:“要好好照顾她,让老人过好晚年。”
等周总理走后,姥姥感慨地说:“总理真不像个当官的,问长问短,关心咱老百姓,可亲哩。”
在和村里干部的座谈会上,周恩来说得很实在。
他不光表扬成绩,也提了不少建议。他说,大寨要多种树,控制水土流失;要修水利设施,三年干旱都要抗得住;要储备粮食,不能光靠好年景;还要发展畜牧业、开办加工厂,搞多种经营,增加收入。
说到这,他停顿了一下,又加了一句:“半工半读的学校,也要办好,得培养接班人。”
他关心得很细。问陈永贵:“今年给你们多少化肥?”
“每亩三十斤。”陈永贵答。
总理点点头,表示满意,又追问:“种子怎么样?有没有试验优良品种?”
临走前,他语气郑重地说:“成绩有了,不要骄傲。得常反思、学别人,永远向前走。要民主办事,多和群众商量。不能一人说了算。”
1967年4月9日,周恩来再次来大寨。这次是陪越南总理范文同来的,陈毅也同行。
那时周恩来已经十分操劳,眼神却依旧有力。
一下车,他抬头望山。山坡绿了,梯田整了,水池也修好了。
他感叹:“变化太快了,和我上次来的时候不一样!”
上山时,陈永贵要搀扶他。
他摆摆手,说:“大寨讲自力更生,社员天天挑担子上山,我也要靠自己走。”
他进社员家里吃饭,还是老规矩。
窝窝头、玉米烤饼,一口口慢慢咬。饭后,他没把剩下的半块窝窝头丢掉,而是拿出手帕包起来,放进兜里,说要留着回去吃。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还特意带了几个大寨人做的玉米烤饼,说要回北京请其他中央首长尝尝。
“我老了,是不会有希望再来啦”
1973年4月23日,周恩来总理再次来访。
这是他第三次踏入大寨的土地。这一次,他陪同的是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和夫人,以及邓颖超和林佳楣一行人。
村口挂起了红条幅,田埂边站满了村民,锣鼓声、掌声此起彼伏。
整个大寨,像是过节一样。
队伍中,站在第三排的老贫农牛国栋记得特别清楚——周总理一下车,扫了一眼人群,就穿过前两排,主动走到他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说:“我认得你,我认得你!”
这样的细节,普通人一辈子都不会忘。
这一次,大寨的变化肉眼可见。虎头山满是绿树,原来贫瘠的山坡,现在已经栽满了嫁接成功的大枣树,结出了果子。
周恩来抬头看了看山,说了一句特别动情的话:“永贵,我都快不敢认了,这变化太大了。你们老一辈、小一辈,真是干得漂亮!”
参观要上虎头山,陈永贵建议说:“总理,山上现在修了盘山路,咱们可以坐车上去。”
周恩来摆手拒绝:“不坐。到了大寨,就要有大寨精神。咱们得自己走!”
山路越来越陡。陈永贵步伐轻快,走得飞快。周总理已经75岁了,又带病在身。
他一边走,一边喘气,还是坚持不让别人搀扶。直到上了一个小石坡,腿抬不动了,他才开口:“永贵,来,扶我一把。”
陈永贵赶紧跨前一步,搀着他的胳膊,一点一点,把他扶了上去。
走到后底沟时,周恩来看见有人正在麦地里穿行,他连忙高声喊:“别走麦地里,小麦长得这么好,小心别踩坏了!”
回程路上,他还特地追问大队干部贾承让:“他们有没有踩坏麦苗?”贾承让说:“没有。”
周总理这才点头,说:“那就好。”
山上看完,他回到村里。别的贵宾去休息了,他却坐下来和陈永贵、郭凤莲,还有大寨党支部的几位干部谈了一次深入的座谈。
从午饭后到离开的那一刻,他没有休息一秒。
原本安排好的午休时间,他又叫来了山西省委、晋中地委的负责同志,继续谈、继续听、继续指示。
话题涉及农业建设、干部作风、技术推广、群众路线,没有一句空话。
他从早上八点半进村,一直到下午四点一刻离开,整整七个多小时,强撑着病体,一直在工作。
临走前,他站在车前,环顾着这个已经大变样的村庄,感慨地说:
“10年以后,你们的变化就更大了。可惜,我老了,是不会有希望再来啦!”
陈永贵听了,急忙回应:“过五年,请您一定再来看看我们大寨和昔阳。”
大寨党支部的全体委员也都赶来送行,齐声说:“总理,有空一定再回来大寨看看。”
周恩来笑了,说了一句:“只要我身体好,我一定还会来。”
可谁也没想到,那一次,就是最后一次。
那段时间里,周恩来总理几乎用尽了他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早在1967年2月,他就被医生确诊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连续通宵工作、长时间开会、几乎没有间歇的奔波,让本就瘦弱的身体彻底垮了。
可是心脏出问题的那个2月,他仍然强撑着,一共接见了43批来自中央、地方、军队的干部,处理了各类复杂事务。
同时,他还抽出时间,见了27批群众组织的代表。
到了3月,情况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忙。他再次接见了49批干部,外加31批群众代表。
而这仅仅是在确诊之后,一个月之内的工作量。
到1968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的身边只剩下两个秘书。
那时候,接待阿尔巴尼亚客人时,他苦笑着说:“现在我只有两个秘书,其他人都下去了。二十四小时,一个人要工作十二个小时,我不能不让他们休息。晚上,我让他们先走,有些事,我就自己写、自己办。”
但哪怕只剩下两人,他依然坚持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从不让国家运转出差错。
1973年,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踏上大寨的土地。
那时的他,病情已然加重,身体极度虚弱。但他坚持亲自前往,不肯改期,不愿缺席。
谁都劝不住。
在内心深处,他是真想再看看大寨。
大寨的变化让他很欣慰。但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在山路上的坚持。
面对陡坡,他气喘吁吁,腿几乎抬不起来,才轻声说了一句:“永贵,来,扶我一把。”哪怕只是一小段,他也非得自己走。
因为在他心中,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这是人民的希望,这是中国农业的希望。
他惦记着农业,惦记着农民,惦记着国家的根本。
参考资料:
周恩来三次陪外宾视察大寨始末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