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寒》新流派云瑶超前品鉴圆满结束!Alienware 外
164
2025-07-05
你见过最能熬的男人吗?
不是凌晨两点还在敲代码的程序员,也不是踩着高跟鞋打工的女强人,而是那个曾在矿坑里扛轮胎扛到手起泡、如今把共享充电宝出口到美国的——潘良春。
这个名字你可能没听过,但你大概率在商场用过他代工的充电宝,还嫌它“充得太快,钱花太快”。在你吐槽它“贼贵”的时候,他已经年销超5亿、出货量进军海外了。
可别以为他一开始就会挣钱。相反,他的故事开局惨到堪称电视剧《人生》男主角原型——初中没毕业、16岁去挖矿、一天干十小时赚8块钱,连回家过年都得借火车票钱。
如果说“寒门难出贵子”,那潘良春就是那个被现实虐到体无完肤还偏不服输的“钉子户”。
1995年,他22岁,第一次创业,做的是手机皮套。赶上大哥大刚起飞,一套皮套能卖50多块,做两个月赚回本金,福州一众青年看他就跟看财神爷一样。
于是他飘了。朋友带着喝,哥们请着吃,夜夜笙歌,歌厅坐到腿软。结局也很经典:
收不回账,合作团队散伙,公司以白菜价转让,前脚赚钱,后脚清零,连东山再起的底气都差点赔光。
很多人就此认命了。但他是那种“狗血剧情里非要扭出个大团圆”的人设。
2005年,他入职福建飞毛腿,一家做电池的公司。很多人觉得这是他“认命打工”的开始,但其实他是在“偷偷上夜校”。
他从采购做到品控、从车间学到管理,最重要的是,他在当年手机电池还能拆的时代,就率先做出一批“移动电源”样品。
结果没人买,大家都笑他:有插座不用,揣个砖头干嘛?
那时候的他,是所有人眼里的“电池发烧友”,但他心里知道:“迟早有一天你们会离不开它。”
果不其然,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手机电池彻底“封死”了。移动电源的春天,来了。
他立刻辞职创业,2008年在深圳创办倍斯特,12人团队第一年干出8000万销售额,靠的是电商风口,也是他提前十年练好的“狗鼻子”。
2017年他又做了个惊人决定:放弃传统移动电源,All in共享充电宝。
当时不少人劝他:那玩意门槛低、竞争大、回本慢,哪值得干?他反而更清醒:“正因为大家不看好,我才有空间做出差异。”
于是他把重心从国内代工转向出海市场:先是在日本做,后来打入美国,用的杀手锏是——快充。
要知道,早期共享充电宝普遍慢充,5000毫安充一部手机得1小时。潘良春直接干上8000毫安快充,半小时搞定。别人想着怎么收费久一点,他反而琢磨怎么让用户早点还。
用“用户体验”做钩子,赚的是“复购的钱”。结果呢?美国人用上他家的快充,1小时2美元不眨眼。对比国内1小时3块,回本周期从3个月缩成1个月。
你说这不是“收割北美智商税”谁信?
2021年,一场突发暴雷差点把他打回解放前:合作品牌资金链断裂,公司1亿货款收不回来,供应商催债、高管离职、股东劝他“要不就关了吧”。
有人说,做企业拼的是运气。可潘良春显然是“把狗屎运踩穿底”的那个。他没跑路、没躺平,而是当众开员工大会说:
“现在的情况是,公司可能几个月发不了工资,愿意留下来的我们一起扛。”刹那间,他赢得的不只是团队的信任,还有最后一搏的机会。
紧接着,他大改生产线、砍掉低效项目、研发新品,自己去和商场谈合作、签海外订单。结果不到半年,公司起死回生,还收回了一半货款。
这一幕是不是很眼熟?像不像曾经做纸尿裤失败、差点跳楼、最后靠老干妈逆袭的薛蛮子朋友?或者创业6次都亏、最终靠辣条暴富的卫龙?
商业世界从不奖励完美的人,只偏爱敢于“死里逃生”的疯子。他没学历,但有无数比他聪明的人被他“卷”死了。
他的同龄人,有人当了小镇公务员稳定退休,有人继续在流水线上熬资历,还有人读完MBA、换了三家公司,最后年薪刚过30万。
而他,一个没有学历、靠矿工起家的中年男人,靠死磕供应链、做爆款、拼反应速度,把国产充电宝送进了美国购物中心。
这就像当年拼多多黄峥说的:“我们赢不是因为更聪明,而是因为反应更快、耐力更强。”
说到底,“卖充电宝”这种看似土的行当,从来都不是智商比拼,而是狠活竞技场。
大多数“出海之王”,藏在你看不见的小品类里。
比如用丝瓜瓤做洗碗布年赚3700万的90后女孩,比如靠卖香菜花茶打爆TikTok的乡村夫妻档,比如潘良春,用快充共享电源冲进海外市场,把中国制造干成了“中产生活必需品”。
这些人都不是商业偶像,但他们的共同点是:懂痛点、敢重投、贼能熬。
如果你问:一个没有学历、两次失败、三次破产边缘的中年男人,凭什么逆袭?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答案很简单:他不是不怕失败,而是每次都“死完还能自己做CPR”。
潘良春的故事,不是励志鸡汤,而是“硬熬不死型生意人”的现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