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投降清朝后,其实有四次自救机会,可他每次都做了错误选择

122 2025-07-25 01:46

《——【·前言·】——》

说起明末清初那段乱世,吴三桂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这个原本守卫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投靠清朝,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很多人都说他是汉奸,是卖国贼,可细细想来,他投降之后的人生其实更像一场悲剧。

命运曾给他四次自救的机会,可他偏偏每一次都选错了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山海关前的无奈选择

1644年春,整个大明朝已经摇摇欲坠。崇祯皇帝在紫禁城里焦头烂额,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兵临城下。

这时候,镇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接到了皇帝的紧急召令,要他火速入京勤王救驾。

吴三桂心里其实很清楚,这个时候进京基本上就是送死。

他手下虽然有几万精兵,可面对李自成那几十万大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更要命的是,他在北京还有老父亲和爱妾陈圆圆,这些都是他的“软肋”。

3月22日,吴三桂还在路上赶着,就听到了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了,北京城已经被李自成占领了。

这下子,吴三桂彻底傻眼了。他效忠的皇帝没了,大明朝也完了,他现在该怎么办?

摆在吴三桂面前的选择其实就两个:要么投靠李自成,要么投靠关外的清朝

按理说,李自成好歹也是汉人,投靠他似乎更名正言顺一些。

可李自成这个人做事太绝,不仅抓了吴三桂的父亲当人质,还霸占了他的爱妾陈圆圆。这让吴三桂怎么能忍?

愤怒之下,吴三桂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引清兵入关

他亲自跑到关外,向多尔衮表示愿意投降,条件就是帮他报仇,把李自成赶出北京。

多尔衮当然求之不得。他本来就想入关,现在有了吴三桂这个内应,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很快,清军就在吴三桂的配合下,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进而占领了整个北京城。

杀死永历帝的致命错误

清朝入关后,吴三桂因为有开关迎清的功劳,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

表面上看,他算是功成名就了,可心里总是不踏实。他知道自己背着汉奸的骂名,在汉人中间名声臭得要死。

1650年代,南明的永历政权还在云贵一带负隅顽抗。康熙派吴三桂去平定这股势力。

吴三桂心里其实挺矛盾的,永历帝朱由榔好歹也是明朝的正统皇帝,让他去打明朝的皇帝,这不是让他背上更重的骂名吗?

可事已至此,他也没有选择的余地。1661年,他出兵缅甸,把逃到那里的永历帝给抓了回来。

这时候,朝中的老狐狸洪承畴私下里给他出了个主意:别急着杀永历帝,留着他反而对你有好处。

洪承畴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他跟吴三桂一样,也是降清的汉臣,深知其中的门道。

他说:"你现在手里握着明朝的皇帝,这就是你的护身符。朝廷要是想动你,你就可以说自己在看管明朝余孽,功不可没。这叫'养寇自重',懂吗?"

这个建议其实相当高明。

吴三桂如果听了洪承畴的话,永历帝就成了他手中的一张王牌。有了这张牌,康熙就不敢轻易动他,他也就有了讨价还价的资本。

可吴三桂偏偏没听这个建议。他想的是,赶紧把永历帝杀了,好向康熙表忠心,争取更大的封赏。

1662年,他下令把永历帝全家25口人全部杀死,一个不留。

康熙听到这个消息,表面上很高兴,马上把吴三桂晋升为亲王,可心里却开始盘算怎么收拾这个功高震主的藩王了。

吴三桂杀了永历帝,等于是把自己最后的护身符给扔了。

错失恢复明朝的最后机会

1673年,康熙决定撤藩,要把吴三桂等三个藩王的兵权全部收回。

这个消息传到云南,吴三桂彻底慌了。他知道,撤藩就是要他的命,他绝对不能坐以待毙。

这时候,他的谋士刘玄初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既然要反,就得师出有名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明朝的后裔,拥立他为皇帝,打出恢复明朝的旗号。这样一来,天下的汉人都会支持你,你就不是孤军奋战了。

刘玄初这个建议确实很有道理。

当时民间还有很多人怀念明朝,如果吴三桂能够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肯定能得到广泛的支持。

而且,他之前虽然杀了永历帝,但如果能够拥立其他的明朝后裔,也算是将功补过了。

可吴三桂心里有个疙瘩。

他想,自己当年杀了永历帝,现在又要拥立明朝后裔,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万一那些明朝遗老遗少不买账,反而要找他算账怎么办?

想来想去,吴三桂还是决定自己干。他不拥立明朝后裔,反而自立为周王,后来干脆称帝,国号“大周”。

这个决定简直是昏了头。他一个降清的汉奸,现在又要自立为帝,这让天下人怎么看他?

果然,吴三桂的这个决定让他彻底失去了民心。

本来可能支持他的那些明朝遗民,现在都觉得他是个野心家,纯粹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他本来可以成为反清复明的旗手,现在却成了众矢之的。

军事上的致命失误

1673年底,吴三桂正式起兵反清。

一开始,形势对他还是很有利的。他手下的军队战斗力很强,而且熟悉地形,清军一时半会儿还真拿他没办法。

1674年,吴三桂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湖南。

当时的情况确实让康熙很头疼,他甚至考虑过要不要迁都回关外去。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吴三桂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当时,吴三桂的军队已经打到了长江边上,只要渡过长江,就能直逼南京,甚至威胁北京。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将领都知道应该趁胜追击。

可吴三桂偏偏在这个时候停下了脚步。

他在长江边上待了整整三个月,就是不肯渡江。他的想法很简单:现在已经占了这么大的地盘,不如先巩固一下,把后方稳定了再说。

这三个月的犹豫,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

清朝迅速调集了各路兵马,重新组织防线。等吴三桂想要渡江的时候,时机已经过了,清军已经在对岸严阵以待了。

更糟糕的是,吴三桂还犯了一个兵家大忌:分兵。

他把自己的主力部队分散到各个地方去驻守,想要守住所有的地盘。

可这样一来,他在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反而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最后的挣扎与失败

1678年,眼看着局势越来越不利,吴三桂做出了一个更加愚蠢的决定:在衡州称帝。

他可能觉得,称帝能够提高自己的威望,让手下的将领更加死心塌地地跟着他。

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吴三桂称帝的消息传出去后,不仅没有得到更多的支持,反而让很多人觉得他是个十足的野心家。

连他手下的一些将领都开始动摇了,觉得跟着这样一个人没有前途。

称帝没多久,吴三桂就病倒了。可能是长期的压力和焦虑,也可能是看到大势已去的绝望,他的身体迅速垮了下来。

1678年秋天,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就这样郁郁而终了。吴三桂死后,他的孙子吴世璠继续负隅顽抗,可大局已定。

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彻底结束。吴三桂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基业,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回过头来看,吴三桂的一生真的是一步错、步步错。

如果他当初能够听洪承畴的建议,保留永历帝作为筹码;如果他能够听刘玄初的建议,拥立明朝后裔;如果他在军事上能够更加果断,不犹豫不决;如果他不那么急于称帝,或许结局会完全不同。

可历史没有如果。吴三桂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明明有机会为自己找到出路,可每一次都选错了路。

《——【·结语·】——》

吴三桂的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绝望;有过机会,也有过错失。

四次自救的机会,四次错误的选择,最终让他从一代名将变成了“千古罪人”

这告诉我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选择往往比能力更重要。

下一篇:私藏架空历史榜单推荐,让你放心入坑
上一篇:如何看待当下文理科矛盾?基于毛泽东思想的剖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