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瀚森, 打出追梦式数据, 篮板创NBA夏联新高!
202
2025-07-20
打从唐朝开始正式有科举考试以来,算起来从第一个考中状元的孙伏伽到清朝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总共有596位文科状元诞生。但要说连考三场都是第一名,这样的高手就只有17人。更厉害的是,这17人里面,只有两个当上了宰相,这得多难多厉害啊!
从宋朝开始,后面的朝代里,文官们最想得到的死后封号就是“文正”,这是给文官的最大夸奖。活着时能入朝做官,死了能被叫做“文正”,那可真是了不起。特别是司马光说过,“文”就是学问好、见识广,“正”就是做事认真负责,“文正”是最好的封号,没有更好的了。所以,“文正”就成了古代读书人当官后特别想要的封号。因为不管是活着时得到还是死后追封的,得了这个封号的官员,都是文章写得好,官也当得棒,老百姓对他们评价也高。
因为“文正”这个谥号非常尊贵,所以历史上只有27位人物得到了它。在宋朝,像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这9位大人物都获此殊荣。但要说到谁既连中三元,又得“文正”谥号,还当过宰相,查了史书才发现,只有王曾一个人做到了。
王曾,小名叫孝先,老家在山东青州。他们家族是太原的王氏,而且他还是“开闽三王”里王审邽的亲孙子。王曾小时候挺可怜的,八岁就没了爹娘,后来被叔父王宗元接回了家。就这样,他跟着叔父搬到了青州益都。咸平五年的时候,王曾参加了殿试,并且拿了第一,在这之前,他在解试和省试里也都是第一名。这样一来,王曾就成了北宋第一个三连冠的状元。以前也当过状元的宰相吕蒙正,看了王曾的卷子后,直说:“这小子以后肯定能当上状元宰相!”就是说,这宰相的位子早晚是他的。
后来,王曾从济州的将作监丞通判这个官职起步,踏上了做官的道路。那时候,大宋的官员们有个习惯,喜欢在进士榜公布后挑有潜力的做女婿,好好栽培,这样能保自家世代显贵。这种情况挺多见,像晏殊和他的女婿富弼都是宰相,还有李沆和王曾这对岳父女婿,以及王旦和吕公弼也是。
吕蒙正一开始就觉得王曾很有出息,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可没想到,老宰相李沆动作更快,直接把王曾招为了女婿。这可把吕蒙正气坏了。更巧的是,李沆的大女儿嫁给王曾没几年就走了,李沆也没多想,又把二女儿嫁给了王曾,认定王曾就是他们老李家的女婿了。这李沆啊,从小聪明,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岁就懂了五经的大意。他做过仁宗和真宗两朝的宰相,大家都叫他“圣相”,史书上也说他当宰相时公正无私。所以说,王曾成了李沆的女婿,对他的官路可是大有帮助。
王曾考上状元后,赶紧给叔父王宗元写信报喜,信里写道:“侄儿今天在皇上面前,被宣布考了第一名,这都是祖宗积德,叔父您别太激动了。”可见他是个特别谦虚沉稳的人。王宗元见大侄子这么争气,高兴得不得了,到处宣扬,连地方官都来巴结。等王曾回到家乡,官府打算热热闹闹地迎接他。但王曾一听这消息,没穿状元服,也没走大门,而是悄悄从小门进城。他先去了官府,跟官员说:“这次考试,我运气好得了状元,可不敢因为这个打扰大人和乡亲们。”意思就是让大家取消欢迎仪式。24岁的王曾中了状元还这么低调谦虚,真是让人佩服。
王曾在济州做了几年通判后,调到了中书省,干起了给皇帝写诏书的活儿,也就是知制诰。王曾身上有北宋开国以来,特别是咸平、景德年间那种老实本分的劲儿。他当宰相时,有两件事特别出名。一件是在真宗皇帝去世后,太后掌权时,他死活不肯用那个“代理”的“权”字,硬是跟首相丁谓对着干,就是为了不让太后或者宰相独揽大权。另一件就是他从丁谓那一帮人手里,把朝廷大权给夺了回来,除掉了坏人,自己还没受到一点伤害。
丁谓是个挺有本事的宰相,特别会管钱。但他最大的毛病就是爱揽权,还特别会猜人心思。宋真宗晚年特别依赖他,真宗去世后,丁谓就成了刘太后的心腹,刘太后也很看重他。可丁谓却和雷允恭勾结在一起,把控朝政,他们故意把皇帝和太后分开办公,好趁机捞好处。王曾瞅准机会,在单独跟皇帝汇报时,狠狠告了丁谓一状:“丁谓和雷允恭勾结作恶,对国家是个大威胁!”就这么一下,丁谓就被弹劾下台了,最后还被贬到了海南。
刘太后刚开始掌权那会儿,王曾就怕她会像武则天那样,于是特地约了刘娥的亲信加亲家钱惟演一起喝酒。几杯酒下肚,王曾就开口说了:
皇上年纪还小,得靠太后帮忙管事儿。不过呢,太后得对皇上好,皇上心里踏实了,刘家上下也才能安稳。
这话说得挺直白,就是给刘太后提个醒,吕后一死,吕家人就遭殃了,武则天没了,武家也跟着倒霉。要想以后家族平安,就得对皇上好点儿,这样他以后才会念着恩情,不跟刘家算账。钱惟演这人机灵,一下子就明白了话里的意思,赶紧就把这话告诉了太后。
不过刘太后一直不肯把权力交给皇帝。王相多次上书请求太后还政于皇上,这让刘太后非常生气。她借玉清昭应宫失火一事,说王相没能救好火,没能力担任宰相,于是把王相贬到了兖州。等刘太后去世后,仁宗皇帝又把王相召回京城,让他做了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还给了他集贤殿大学士的头衔,封他为沂国公。
那时候,范仲淹算是王曾的后辈,他跟王曾说:“提拔有才能的人,这是宰相该干的活儿。您老人家威望这么高,就差这一点没做到了。”王曾听了回答:“当官的,如果把好处都往自己身上揽,那怨恨该让谁背呢?”范仲淹听了这番话,心里非常佩服,直夸王曾是个贤能的宰相。王曾这是在告诉范仲淹,朝廷里的事儿复杂着呢,不是简单的对与错。做大臣的,是该追求好名声呢,还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事呢?
这段话让范仲淹的人生观有了很大转变,他琢磨起来,或许自己应该先做个正直敢言的官员,斗倒坏人,为老百姓发声。
仁宗开始亲自管事后,那时的头儿是吕夷简。吕夷简一心想独揽大权,在朝廷里排挤不同意见的人,这让大臣们心里都不痛快。直肠子的范仲淹直接给仁宗写信说了这事儿,结果仁宗就回了12个字:“你管的宽了,还拉帮结派,挑拨我们关系。”说完就把范仲淹打发到了饶州。王曾呢,一句话都没吭声,这让范仲淹挺纳闷。王曾却安慰他说,你将来可是要做宰相的人,别跟眼前这点儿小事儿过不去。
王曾这话就是说,吕夷简大权在握,他挑的人都是能干事的,不是光占着位子不干活的那种。再说,选官用人本就是宰相的活儿,吕夷简是不是只提拔自己的人,这还真不好说好坏。反正啊,不管是吕夷简还是范仲淹,他们都是给皇上、国家效力的,只要尽心尽力就行了。范仲淹听完,心平气和地跟王曾道了别。
北宋景祐四年,因为王曾和吕夷简老是互相说对方坏话,没法专心管国家大事,仁宗皇帝就把他们俩的宰相职位都给撤了,王曾被派去管理郓州。一年后,王曾也没等到官复原职的消息,就在任上去世了,终年六十一岁。仁宗皇帝为了悼念他,停了两天朝,真是让人惊讶,这位有名的宰相,活着的时候把皇帝和太后都得罪透了,死后竟然还得到了“文正”这么好的谥号。
我是清水悠悠,一个爱讲历史故事的人。盼着你来看我的故事,给点反馈哦。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