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融创新遇上“付费提额”:信用飞借款模式引争议

57 2025-07-10 13:14

近日,一款名为“信用飞”的网贷平台因“付费提额”操作被推上风口浪尖。多位用户反映,在该平台申请借款时,需先支付费用以提升额度,后续借款综合成本却远超行业标准。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金融产品设计中的灰色地带,更引发了公众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深度思考。

一、付费提额:从“低费率”到“连环收费”的陷阱

根据用户Y先生提供的案例,他在信用飞平台借款前,被引导连续三次支付109元“提额费”,累计支付436元后,才获得总计2450元的额度提升。这种“分阶段诱导付费”的模式,被业内人士比喻为“打游戏通关”——用户每支付一笔费用,才能解锁更高额度,但实际借款成本却随着阶梯式收费层层叠加。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在应用市场宣传中强调“费率低至6.5%起”,而Y先生的借款案例显示,2400元借款通过等额本息计算后,综合年化利率高达35.98%,远超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24%司法保护上限。这种宣传与实际成本的巨大落差,如同商家用“首单优惠”吸引消费者,却在后续环节设置隐性收费。

二、商业逻辑还是合规漏洞?

从表面看,信用飞的“提额卡”被定义为增值服务,平台宣称其通过付费触发系统重新评估额度,适用于“有借款记录但额度不足”的用户。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设计可能异化为“花钱买资格”的强制门槛。有金融科技专家指出,当提额成为借款的前置条件时,本质上已构成变相收取“砍头息”——即从借款本金中预先扣除费用,这正是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行为。

更值得警惕的是费用叠加机制。用户支付提额费后,还需承担借款利息、逾期费用(通常为每日0.5%-1%)以及可能的提前还款手续费(约借款金额3%-5%)。这些费用如同“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推高综合成本,而平台在用户付费前的信息披露往往流于形式。

三、透明度之困:科技外衣下的信息不对称

信用飞在官网强调“通过科技创新提升透明度”,并承诺借款流程中每个环节均有明确提示。但实际案例显示,用户在支付多笔提额费时,并未被告知累计成本对实际借款利率的影响。这种选择性披露,犹如购物时只标注“首件五折”,却隐藏了满减规则中的复杂限制条件。

平台采用的“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也容易造成利率感知偏差。以Y先生为例,2400元借款分12期偿还,每期还款额看似固定,但实际资金占用时间逐月减少,导致真实利率远超表面数值。这种计算方式若不辅以显著提示,普通消费者很难察觉其中的利率陷阱。

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边界何在?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公示与交易相关的费用信息。而信用飞模式中的争议,暴露出三个核心问题:

知情权受损:提额费与借款利率的关联性未充分告知,用户难以判断真实借贷成本

公平交易权弱化:额度评估机制不透明,付费提额是否真能反映信用资质存疑

救济渠道缺失:当用户发现利率超标时,已支付的多笔提额费缺乏退还机制

这种现象并非孤立。据第三方投诉平台统计,2024年涉及网贷“付费提额”的投诉量同比增长67%,其中超八成投诉指向“费用名目复杂”和“实际利率误导”两大痛点。

五、行业监管亟待穿透式审查

当前网贷行业的监管重点多集中于利率上限、暴力催收等领域,对“服务费拆分”“付费提额”等创新业务模式尚未形成有效约束。信用飞案例提示监管部门需要建立更精细化的审查机制:

穿透式定价监管:将提额费、服务费等附加成本纳入综合年化利率计算

服务实质认定:区分真实的信用评估服务与变相收费行为

动态披露要求:强制平台展示累计付费对借款成本的提升比例

对于普通金融消费者,专家建议采取“三查”策略:查合同条款中的综合费率、查实际到账金额与申请金额的差额、查还款计划表中的真实资金成本。当发现平台存在“付费-提额-借款”的强制链路时,应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举报。

这场由“付费提额”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对金融创新边界的拷问。当科技赋能变成规避监管的工具,当用户体验优化异化为收费名目创新,整个行业或许需要回归金融服务的本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用真正透明的规则守护消费者的资金安全。正如央行相关负责人近期在普惠金融论坛上的发言:“任何脱离实体需求的金融创新,都是无源之水;任何忽视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模式,终将难以为继。”

下一篇:推荐!《炒股实战入门与提高(超值版)》让你看过就回味无穷!
上一篇:哪些因素会影响金价未来走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