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是快船的争冠风险, 球权应该怎么分配?
173
2025-07-23
他们都说“做自媒体躺赚”,但谁告诉你屏幕里的光线都是真的?
你刷着手机,看那谁直播卖货一晚赚套房,听这谁写公众号月入六位数,心里头是不是也痒痒?尤其咱们这帮70后80后,上有老下有小,职场上拼不动年轻人,瞧见这风口总想扑腾两下。但我得给你泼盆冷水——自媒体这碗饭,不是谁都能端稳的。
一、那些“月入十万”的故事,多半是给你下的套
说白了,自媒体就像早年的股市,先入场的人确实捞着了金,但等你瞧见消息冲进去时,镰刀早就磨好了。我认识个75年的老哥,去年辞了工厂管理岗,揣着十万块积蓄搞三农直播,天天扛着摄像机在田埂里滚,半年下来粉丝没破万,倒把儿子的学费赔进去了。他总说“人家那谁不也这么干的?”——可他没瞧见,人家背后有团队写脚本、做剪辑,甚至连“汗珠子摔八瓣”都是按剧本掉的。
你以为拍视频就是对着镜头说说话?错了,大错特错。现在的自媒体,早不是“有部手机就能干”的野路子。平台算法比你老板还精,流量规则三天一变,今天让你火的内容,明天可能就被限流。那些晒出的银行卡流水,要么是把三年收入凑一块儿拍的,要么是“刷单返现”的套路——你要是信了,那真是比当年信“传销能发家”还傻。
二、咱们这代人做自媒体,得靠“老本钱”吃饭
别听那帮小年轻瞎掰“人设要新潮”,咱们70后80后的优势,恰恰是肚子里的老故事、手里的真本事。我邻居张姐,82年的,以前在单位管档案,退休后琢磨着在抖音教“家庭相册整理”,就靠一把剪刀、几本旧相册,专讲怎么给老照片配文字、做纪念册,三个月就攒了两万多粉丝,现在接定制活儿比上班时挣得还多。
她的招儿就三招,够咱们学的:
一是把“老手艺”翻出来。你会修自行车?能腌咸菜?甚至就懂怎么给孙子做纯棉小棉袄?这些年轻人瞧不上的“土技能”,恰恰是咱们的护城河。
二是用“过来人”的口气说话。别学那套“家人们谁懂啊”,咱们说话就得有股子实在劲儿。“我那会儿带孩子,试过十几种奶粉,最靠谱的还是这招……”——这种话一出口,比滤镜磨皮的脸可信多了。
三是耐住性子熬。自媒体不是杀猪,是炖肉。我那开打印店的老同学,69年的,每周在头条写两篇“80年代单位故事”,写了一年才开始有广告找上门。他说:“咱这代人啥苦没吃过?这点寂寞算个球。”
三、想赚这份钱,先掂量掂量这三样
有人说“做自媒体零成本”,纯属扯犊子。你以为不用租店面就叫没成本?时间不是钱?精力不是钱?咱们这年纪,上有老要伺候,下有小要辅导,一天能挤出两小时琢磨选题就不错了,要是这点时间投进去见不着响,家里人能给你好脸色?
更关键的是“心态本钱”。你能受得了对着镜头说半天,播放量还没你家狗摇头晃脑的视频高吗?能扛住评论区里“大叔你out了”的冷嘲热讽吗?我见过太多老哥,刚发三条视频就急着问“怎么还不赚钱”,跟当年买股票盼着第二天就涨停一个德性。
真要入行,记住这句话:把自媒体当副业干,可能成;把它当救命稻草,准完蛋。咱们这代人,吃过“铁饭碗”的亏,也见过“下海潮”的险,该明白世上哪有稳赚不赔的买卖?
四、我这话不好听,但都是实在理
说白了,自媒体赚的不是“网红钱”,是“手艺钱”。就像当年摆地摊,有人赚了是因为他真懂吆喝、会选货,不是因为地摊本身是风口。咱们70后80后,要是真打算蹚这浑水,就别学年轻人追热点、玩花活,不如把自己活了半辈子的经验掏出来——你吃过的亏、攒的招、悟的道,就是最好的内容。
我不拦着谁去试,毕竟这时代,多条路总比一条道走到黑强。但我得说清楚:想靠自媒体发大财?难。想靠它赚点零花钱,同时找个地方说说心里话?行。
最后问句实在的:你要是真开始做了,打算先拍点啥?是教街坊邻居用智能手机,还是讲讲当年单位里的那些事儿?评论区聊聊——反正我这把年纪,早就不怕说错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