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建议希拉里:将台湾归还中国以换取1.14万亿美元债务豁免

124 2025-10-10 06:43

到了2011年,美国的经济状况依旧被201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没什么起色。联邦财政出现了个大洞,赤字数额已经飙升到惊人的1.3万亿美元。而更棘手的是,国债总额正一天天逼近14.294万亿美元的法定最高限额。

那会儿担任财政部长的盖特纳忙得焦头烂额,不停提醒国会:如果再不采取措施,美国很可能会发生史无前例的主权债务违约。一旦真那样的话,养老金、国债利息,还有所有政府该付的钱都可能无法按时到位。

8月2日成了最后的截止线,全城静悄悄的,华盛顿的政治局势却火药味十足。共和党占优势,一心想把政府花的钱砍个底儿掉,而民主党则拼命维护那些社会福利项目。就在这紧张又焦虑的气氛中,不少另类的想法开始冒出来……

一笔“双赢”的荒唐买卖

提出这个脑洞大开的想法的人,叫保罗·凯恩。他的经历挺丰富的:曾是海军陆战队员,亲历过伊拉克战争,之后还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国际安全,甚至涉足过风险投资行业。2011年11月10日,他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标题直接得让人震惊:《为了拯救我们的经济,抛弃台湾》。

凯恩的方案讲得挺明白,就像一笔买卖,他建议美国应该彻底放弃对台湾的军事支持,包括停止卖武器给台方。而作为交换,中国需要把自己持有的所有1.14万亿美元的美债一笔勾销。

他算得挺细的,对美国来说,这笔“买卖”一盘算,不但能快速减轻庞大的债务负担,还能摆脱一个潜在的军事冲突点;对中国来说,也有不少好处。凯恩估摸着,要是真达成协议,到2020年,中国或许能省下高达500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还能用和平手段解决一个重要的主权问题。

他看来,这完全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既“机智”又“实际”的外交策略,首先注重了眼前的经济平稳,而不是那些逐渐变贵的长远安全责任。

其实,连凯恩自己也知道,这套说辞听上去挺“空洞”或者“离谱”的。他在文章里也坦言,自己的想法可能被认为是“不太现实”或者是“荒诞不经”的,而且他还相信,这种方案基本上没机会在美国国会里“搅动风浪”。他把这篇文章看成是一个“火种”,意在引发更激烈、更深入的讨论。

资产负债表上的台湾

这份提案最核心、也让人最觉得不安的,正是它背后那种直白的功利主义世界观。在这种想法里,台湾不再是一个具有自主治理能力的伙伴,而变成了一个可以用数字衡量的“资产”或者“筹码”。它的价值,完全可以用经济数字来打包计算。

这种把地理政治实体看成工具的说法,明显显示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台湾的政治身份被彻底剥离,只剩下在美中这两大力量角逐中的一个“作用”或“价值”。

不过,这种交换的思路与中国的基本立场可是不搭调。在中方看,台湾问题是个不可分割的领土主权问题,跟“民族尊严”关系密切。就像学者高志凯说的,这可不是用钱算账的经济账本。

当这个“交易”的细节后来曝光,台湾社会的情绪瞬间被点燃。2017年,像《新新闻》这样的台湾媒体报道了这事儿,引起了激烈的舆论反弹。很多人都觉得被“出卖”了,心里有股被背叛的感觉,觉得自己的命运竟然在别国的算盘里变成了随时能兑现的商品。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种交易思维不仅仅存在于学者的专栏文章中,它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渗透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层。

一封邮件引发的信任赤字

当时在美国国务院担任政策规划主任的,是杰克·沙利文,他毕业于耶鲁大学,是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贴身顾问。沙利文看到了保罗·凯恩的这篇文章,然后用私人邮箱把它转发给了希拉里。

在邮件里,沙利文点评这个想法“挺有意思,值得聊聊”。希拉里回复得比较简洁干脆,她说:“聪明。咱们谈谈。”

这封邮件的出现,说明把台湾拿来当交易筹码的想法,至少作为一个脑洞尝试,暂时没有在国务院里被直接否定。反而被觉得挺值得花时间琢磨的。

尽管这个建议从未变成美国官方的政策,也认定中国在主权问题上绝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交换,但这封信的存在,已经种下了未来潜在的大麻烦。

2015年,维基解密把那封邮件曝光出来,马上在美国内部炸开了锅,成为2016年总统选举中攻击希拉里的一个重要工具。有人批评说她为了利益竟然愿意出卖盟友,背叛了信任。美国国务院也只得出来解释一下,强调这事从来都没有变成官方的政策。

美债,美国的软肋

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冒出这种看似荒谬的想法,就得回头看2011年那场特殊的金融危机。那会儿,美国的国债不再被当成世界金融体系的顶梁柱,反而变成了自己脆弱的明证。

财政部长盖特纳警示违约风险,再加上两党僵持的政治局面,一起营造出一种濒临崩溃的感觉。结果,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史无前例地把美国的主权信用等级从AAA降到AA+,这是自1941年以来美国首次被降级,瞬间引发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

这种严重的结构性危机,为一些激进的应对办法提供了土壤。支持者觉得,“以台换债”虽然挺难堪,但好像也成了一条摆脱财政困局的捷径。

与此同时,作为美国最大海外债权国,中国的角色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有不少人觉得,庞大的美债规模其实是中国手中的一张“战略筹码”。在这次危机中,中国减持美债的动作,既被理解为一种避险的稳妥做法,也被看作是一种强有力的战略信号。

凯恩的建议,正是打算反其道而行之,试图借助美国的关键承诺,来换取帮助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增强影响力的金融工具。这种操作无疑有点不靠谱,属于杠杆反转的奇思妙想,要是中国答应了,基本等于自己把那张王牌交了出去。

结语

虽然“以台换债”的把戏从没真正上演,可它带来的伤害确实是真实存在、久久难以愈合的。对中美关系来说,这事儿再度加深了原本就存在的“信任断层”。北京从中感受到的是美国“战略上的动摇”,这让中国加快了外汇储备多元布局的脚步,逐步减轻对美元资产的依赖,转而多买黄金,同时积极推进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

对美国的其他盟友,尤其是在亚太地区的伙伴们来说,这事儿的影响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超级大国光讨论一下,为了经济利益就考虑放弃盟友,这让他们对美国的安全保障到底能不能靠得住、长久稳定,心里都打起了个问号。

现在啊,美国国债快破35万亿美元的关头,那种当年2011年的经济担心还在心头挥之不去。那次风波成了个生动的警示,提醒大家经济困难时,容易引发危险的地缘政治博弈,让各国陷入“你输我赢”的死局里。

真正的国家角力,从来不是比谁的交易更聪明,而是要明白那些不可用金钱衡量的原则。虽然在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美或许还能找到合作的可能,可这段关于“交易”的经历总在提醒人们,涉及主权和信任的根本问题,根本没有所谓的价值交换。

下一篇:朝阳到伊朗快递
上一篇:韩束水动力焕能乳真的好用吗?油皮亲妈还是智商税?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