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沙漠+水上漂移!把阿拉善和三亚搬到比亚迪全地形赛车场,今
134
2025-08-19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好不容易等来的中国女篮热身赛,我这手机都举好了,结果一看,哎呦喂,怎么感觉一个个都瘦了这么多?才两个月不见而已,那几个主力队员,脸都快瘦得没了,这到底是科学减重,还是状态掉线了啊。
上次看她们打球还是去年年底,那会儿大家看起来都挺壮实的,打起比赛来也很有力量感。这次这几场热身赛,虽然赢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且那几个主力,真的,肉眼可见的瘦,感觉一阵风就能给吹跑了。不是说要科学训练,科学饮食吗,怎么搞得跟减肥真人秀似的。
我搜了下,这期间她们好像是去美国拉练了一段时间,还跟一些NBA发展联盟的球队打了比赛。按理说,跟着高水平的队伍练,应该会进步才对啊,怎么反倒看着“轻”了这么多,这“轻”是变“轻盈”了,还是变“虚弱”了呢。我记得去年世界杯的时候,她们的身体对抗可是相当顶级的,跟好多欧洲强队打得有来有回的。
我翻了翻去年世界杯的数据,当时她们在篮板球和内线得分上可是优势明显,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身体素质上的。女篮比赛,尤其是国际大赛,身体对抗的强度一点不比男篮差,有时候甚至更激烈。去年的数据统计,她们在场均篮板和对抗后的得分效率上,都排在亚洲前列,这是实打实的身体优势带来的。
你看看,去年世界杯,中国女篮和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这些强队交锋,虽然输多赢少,但场面上的拼搏和身体上的对抗,是赢得很多人尊重的。当时的姑娘们,体格上看,都透着一股子“不好惹”的劲儿。现在这么一对比,这前后变化,确实让人有点嘀咕。
我还在想,是不是训练方式真的升级了,把体脂率降下来,提升爆发力什么的。但训练是一方面,比赛状态又是另一回事。你看着她们跑动好像是快了点,但突破上篮的时候,感觉力量好像没那么足了,防守的时候,顶人的那个劲儿也没那么沉了。总不能是把力气都减掉了,只剩下速度了吧。
这比赛毕竟不是练肌肉块的健美比赛,需要的是在对抗中得分,在防守中限制对手。身体的充盈感,不光是体重,更是那种扎实的对抗能力。要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轻盈”而牺牲了力量,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我总觉得,她们需要的是在保持强对抗能力的前提下,提升速度和灵活性,而不是反过来。
我朋友圈里也有几个懂球的朋友,他们也跟我说,看着是瘦了,但场上的那种“碾压感”好像没那么强了。尤其是在打一些身体对抗更强的队伍的时候,感觉她们更容易被挤开,或者被对手的强硬防守给顶住。这说明什么,说明光有速度不够,身体的“厚度”和“硬度”还是非常重要的。
我记得有个前国手也提到过,说女子篮球的对抗是非常消耗身体的,年轻的时候可以拼命练,但随着年龄增长,如何在保持对抗能力的科学恢复和调整身体,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而且,如果训练方案不当,很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就是状态突然下滑,怎么练都没起色。
而且,这么大的变化,两个月不到,感觉挺突然的。运动员的身体调整,尤其是这种影响到整体状态的变化, usually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非是有什么特别针对性的训练,否则这么明显的变化,总会让人有点不安。我不是怀疑她们的训练和付出,而是有点担心这个方向是不是最适合我们中国女篮的。
想想去年世界杯,有多少人被她们拼搏的精神打动,被她们那种不服输的劲头感染。那种力量感,那种不退缩的姿态,是比赛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如果这种身体上的“硬朗”因为减重而打折扣,那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了。
我刷到一些零星的报道,说她们在美国的训练强度很大,也跟一些NBA发展联盟的球员进行了交流。但这毕竟是发展联盟,水平和风格跟国际大赛还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别人的训练模式,而是要结合自身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
还有个问题,就是这场比赛,对手的实力好像不是特别强,所以赢下来也看不出太多问题。但等到真正面对欧洲强队,或者亚洲的劲敌时,这种身体上的变化会不会暴露出来,成为制约她们发挥的关键因素呢?我有点替她们捏把汗。
我不是专业的教练,也不是体能专家,但我作为一个看了很多年球的老球迷,我看到的是场上的变化。我希望这次的“瘦身”是为了更好的爆发力和耐力,是为了在国际赛场上走得更远。但如果代价是牺牲了我们引以为傲的身体对抗能力,那这个代价就太大了。
我真是希望,接下来的比赛,能看到一个既有速度又有力量,身体线条优美又不失强硬的中国女篮。你们说呢,这种明显的变化,到底意味着进步,还是隐患呢?